清明祭掃:尋根路上的追思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今年清明,作者與父親前往爺爺家為祖先掃墓。在祭掃過程中,作者面對奶奶、太奶奶的墳墓,陷入對死亡的思考,同時知曉家族淵源,萌生了去麗水尋根的強烈信念。作文正文:
今年又逢了清明,我和爸爸去了爺爺家,準備為我們祖先掃墓。
我們一起登上山上,首先去拜訪我逝去的奶奶,看著那墳墓,我心中有一絲說不出的滋味,這是最疼愛我的奶奶啊,怎么能離開我呢,去那個遙遠的地方,想著想著竟想到死亡的恐怖,我死后會到哪里去呢,難道真的去那傳說中的地方,看著自己的子子孫孫,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沒了呼吸沒了心跳,沒了大腦嗎?
我慢慢對死亡有了恐懼,人生就是一條路,有許多十字路口,走著走著就走進死亡的深淵,罷了罷了,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快樂過一生。接下來就是百年不變的習俗,我拿著香對奶奶墳前進行了鞠躬,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放完了鞭炮,就告別了奶奶。
第二個地方則是我的太奶奶,我不了解的一個靈魂,因此我常常在想這破舊的祖墳藏著一個怎樣一個靈魂,她以前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有著什么歷史,他應該是是像奶奶一樣的人像奶奶一樣在她的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進行了拜,就離開她的墳向我們老樊家的“祖”出發了看著我這個家族‘祖’看著墓碑上我的`名字,我想起了很小的時候,爺爺給我說過我們的太爺爺。
日本侵略時,從麗水逃到臨安的,因此我們這個“祖”只是太爺爺罷了,我們的祖宗在麗水,麗水才是我們的根啊,聽完之后,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去麗水找回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祖先,這個信念已經在心中埋了5年了,看著墳,太爺爺好像復活了,在告訴我去找到自己的根這個家族的根,看著他,我酸酸的,我何嘗不想找到自己的根,這么多年,應該早已被人坦平了吧,但是我不能放棄,我要繼續找。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詳細點評 :
優點: · 情感真摯:在描寫面對奶奶墳墓時,“我心中有一絲說不出的滋味,這是最疼愛我的奶奶啊,怎么能離開我呢”,直白地表達出對奶奶的深切思念,情感質樸且動人,極易引發讀者共鳴。 · 引發思考:由掃墓自然地引出對死亡的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沒了呼吸沒了心跳,沒了大腦嗎”,這種思考體現出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探尋,為文章增添了深度。 · 情節推進合理:從祭掃奶奶的墳墓,到太奶奶的墳墓,再引出家族歷史和尋根的信念,情節層層遞進,過渡較為自然,使讀者能跟隨作者的腳步,逐步了解家族的過往與作者內心想法的轉變。 不足: · 語言表述較粗糙:用詞不夠精準,語句存在不通順之處。如 “看著自己的子子孫孫,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沒了呼吸沒了心跳,沒了大腦嗎”,表述混亂,可改為 “想著有一天自己也會面臨死亡,那時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子子孫孫?死亡,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是停止呼吸、心跳,大腦不再運轉嗎?”;“在她的放置一束鮮花” 存在語病,應改為 “在她的墓前放置一束鮮花” 。 · 描寫手法單一:主要以敘述為主,缺乏生動的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比如掃墓的場景,只是簡單提及 “拿著香對奶奶墳前進行了鞠躬”,沒有對周圍環境、自己的動作神態等進行細致刻畫,難以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 主題深度有待挖掘:雖然提到了尋根的信念,但對于家族根源對自己、對家族的重要意義,以及尋根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決心等方面,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使文章在主題的呈現上稍顯單薄。 建議: · 優化語言表達:仔細檢查語句,確保通順、表意清晰。同時,多積累一些優美、精準的詞匯,提升語言質量。例如,描述內心對奶奶的思念,可改為 “望著奶奶的墳墓,一種酸澀之感涌上心頭,那是我最親愛的奶奶啊,她的音容笑貌仿佛還在眼前,可如今卻天人永隔” 。 · 豐富描寫手法:加入環境描寫,如 “山上的風輕輕拂過,四周的樹木沙沙作響,仿佛在為逝去的親人們低聲吟唱。奶奶的墳墓靜靜地立在那里,周圍長滿了嫩綠的青草,像是大自然為她披上的一件柔軟的外衣”;增加細節描寫,如 “我雙手顫抖著接過香,緩緩地彎腰鞠躬,眼睛緊緊盯著奶奶的墓碑,淚水模糊了視線,心中默默訴說著對她的思念”,讓文章更具感染力。 · 深化主題內涵:在結尾部分,深入挖掘尋根主題。可以這樣寫:“尋根,不僅僅是尋找家族的起源之地,更是追尋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傳承與歸屬感。盡管歲月或許已將祖先的痕跡磨滅,前路困難重重,但這份信念如同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我深知,只有找到根,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從何處來,也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將家族的故事續寫下去。” 通過這樣的表述,使文章主題得到升華,更具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