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后,我與故鄉的重逢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27 歲身為電影明星的 “我”,在闊別故鄉 20 年后踏上歸鄉之路。從凌晨抵達,到清晨漫步山間,一路見證曾經熟悉的故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坑洼小路、破舊房屋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馬路、絢麗的花朵與嶄新的紅瓦房,20 年后的故鄉以全新的面貌驚艷歸來 。作文正文:
時間如流水。一眨眼,20年過去了。我已27歲了,在一家電影院拍電影,做了個明星。
我已經20年沒有回故鄉了,所以我在今天——7月7日回鄉探親。
在當天晚上,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列車員一個一個地報著每個地方的名字。我知道離故鄉不遠了。在7月8日凌晨我終于到達家鄉了。
一早,我特地去故鄉的一座小山,去的路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坑坑洼洼的小路已經變成了石油馬路,一直伸向了遠方。路邊的雜草不知什么時候被拔光了,種上了鮮艷的花朵,薔薇,月季……不斷地吐露著芬芳。向遠處看,油油的稻田上飛著白鷺,真可謂是“漠漠水田飛白鷺”啊!走著走著,終于抵達了山底下抬頭往上看,在山腰上長著一種小花,花朵很小,呈白色,中間有7根淡紫色的花芯。因為它是蘭花的形壯,所以我把它命名為白蘭花。山下的小湖已經從渾濁變得清澈見底了。我又向房子望去,只見以前矮矮的小房子已經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懂懂紅瓦房,顯得那么富麗堂皇……
20年后的故鄉猶如插上了一雙翅膀,飛黃騰達……
詳細點評 :
·優點
· 主題明確:文章圍繞 “20 年后故鄉的變化” 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清晰地呈現出故鄉在不同方面的巨大轉變,讓讀者能快速抓住文章主旨。
· 結構清晰:采用先總述闊別 20 年回鄉探親,再分述故鄉各個場景變化,最后總結故鄉飛黃騰達的結構,條理分明,使文章內容層次清晰,易于閱讀 。
· 情景描寫較生動:在描寫故鄉景色變化時,如 “坑坑洼洼的小路已經變成了石油馬路,一直伸向了遠方。路邊的雜草不知什么時候被拔光了,種上了鮮艷的花朵,薔薇,月季…… 不斷地吐露著芬芳” ,通過對道路、花草的描寫,給讀者營造出一種直觀的畫面感,讓讀者仿佛能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感受故鄉的新貌。
· 不足
· 時間表述混亂:開篇提到 “2025 年 04 月 30 日”,但后文又說 “我已 20 年過去了。我已 27 歲了”“在今天 ——7 月 7 日回鄉探親”,前文時間與后文回鄉時間在邏輯上沒有關聯,且沒有交代清楚這 20 年的起始時間,容易讓讀者產生困惑。
· 語言表達較平淡:整體語言較為平實,缺乏文學性和感染力。例如 “我已經 20 年沒有回故鄉了,所以我在今天 ——7 月 7 日回鄉探親” 表述過于直白;在描寫白蘭花時 “因為它是蘭花的形壯,所以我把它命名為白蘭花” ,語言簡單隨意,未能充分展現出白蘭花的獨特魅力 。
· 細節描寫不足:對故鄉變化的描寫不夠細致深入,多是概括性描述。如描寫房屋 “只見以前矮矮的小房子已經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懂懂紅瓦房,顯得那么富麗堂皇”,對于紅瓦房的具體樣式、與周圍環境的融合等細節缺乏刻畫,難以讓讀者產生深刻印象。
· 邏輯不合理:“在一家電影院拍電影,做了個明星” 表述不準確,通常明星是在影視行業拍戲等,而不是在電影院拍電影;且作為明星回鄉,沒有對回鄉的情感、與家鄉人的互動等內容進行描寫,使得文章內容不夠豐富完整 。
具體建議
1. 統一時間表述:明確 20 年時間的起始點,合理安排文章中各個時間節點,使時間邏輯清晰連貫。比如可以設定一個具體的起始年份,然后按照時間順序敘述。
2. 提升語言文采:多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描寫白蘭花時,可以寫 “山腰上那白色的小花,宛如繁星點綴在翠綠的幕布上,七根淡紫色的花芯恰似仙女舞動的裙擺,散發著若有若無的幽香,我為它取名白蘭花” 。
3. 豐富細節描寫:在描寫故鄉變化時,增加更多細節。以房屋為例,可以詳細描寫紅瓦房的外觀,“紅瓦在陽光下閃爍著溫暖的光澤,房檐微微上翹,如同展翅欲飛的鳥兒,墻面潔白如雪,窗戶明亮通透,整齊排列的紅瓦房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相映成趣” 。
4. 完善文章內容:補充作為明星回鄉的相關情節,如家鄉人對自己的歡迎,與親人朋友的重逢場景,自己對故鄉變化的感慨等,使文章更具情感深度和故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