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樂山廣場:人文與美景的交融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在樂山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中,有一處地方匯聚了人文風情與自然美景,它以絢麗的花卉標語迎接八方來客,用名人雕塑訴說歷史底蘊,借生動銅像展現風土人情,更以小橋流水勾勒出如畫景致。這里,就是樂山人民喜愛的休閑勝地 —— 樂山廣場。作文正文:
來到樂山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用紫色的花做底子,黃色的花擺成的“樂山歡迎您”五個大字,這五個字表達了我們樂山人民熱情好客的精神。
廣場的正對面,有許多名人雕塑,如:郭沫若、蘇軾、海通法師。然后這充分說明樂山就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在雕塑盡頭,有許多表現樂山風土人情的銅像――有賣樂山名小吃“豆腐腦”、“蹺腳牛肉”的;有拉黃包車的;還有一位天真可愛的小孩正幫媽媽提水的。許多小朋友到了那里都要去看一看鍋里,坐一坐黃包車,提一提水呢!這些銅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廣場還建造了小湖,湖上有彎彎曲曲的木板橋,橋的兩旁種著許多鮮花;湖水中小魚在嬉戲,水很清澈,一眼能夠看見湖底的石頭。小橋、流水、藍天、白云構成絢麗的畫卷,多美啊!
平時樂山廣場就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人們在那里散步、晨練、跳操。到了春季,那里的人就更多了,有的人在那里放風箏;有的人那里看書、看報;還有的在那里談心。總之,大家都喜歡這個美麗的地方。
這就就是美麗的樂山廣場,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親愛的朋友,難道不想到這兒來看看嗎?樂山人民永遠歡迎您!
詳細點評 :
· 優點 · 結構清晰: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篇直接點明地點是樂山廣場,接著分別從花卉標語、名人雕塑、風土人情銅像、小湖景觀以及廣場的休閑功能等方面進行描寫,最后總結并向讀者發出邀請,層次分明,邏輯順暢 。 · 主題突出:全文圍繞 “樂山廣場” 展開,無論是景觀描寫還是功能介紹,都緊扣 “美麗”“受歡迎” 這一核心,讓讀者能迅速了解樂山廣場的特點 。 · 貼近生活:對廣場上人們休閑活動的描寫(如散步、晨練、跳操、放風箏等),充滿生活氣息,容易引發讀者共鳴,使讀者感受到樂山廣場是市民日常休閑的重要場所 。 · 不足 · 語言表達平淡:整體語言較為直白,缺乏文學性和感染力。如 “這五個字表達了我們樂山人民熱情好客的精神”“這些銅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等表述過于普通,未能通過細膩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獨特魅力;“廣場的正對面,有許多名人雕塑,如:郭沫若、蘇軾、海通法師。然后這充分說明樂山就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語句生硬,連接詞 “然后” 使用不當。 · 描寫不夠深入:在介紹名人雕塑時,只是簡單列舉名字,未對雕塑的造型、意義等進行描述;描寫風土人情銅像時,僅提及銅像內容,未展現出銅像與樂山文化的深層聯系;對于小湖景觀,“湖水中小魚在嬉戲,水很清澈,一眼能夠看見湖底的石頭” 描述過于簡略,沒有描繪出更豐富的畫面感 。 · 邏輯銜接生硬:各段落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如從名人雕塑到風土人情銅像的描述,缺少銜接語句,使文章的流暢度受到影響 。 · 建議 · 優化語言表達:將 “這五個字表達了我們樂山人民熱情好客的精神” 改為 “那由紫色花朵鋪底、黃色花朵勾勒出的‘樂山歡迎您’五個大字,宛如靈動的歡迎使者,熱情地傳遞著樂山人民的好客情懷”;把 “這些銅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改為 “這些銅像細節精妙入微,賣小吃的攤主仿佛正吆喝著招攬顧客,拉黃包車的車夫弓著背、緊繃肌肉,仿佛下一秒就要邁步前行,就連幫忙提水的孩童臉上認真的神情都刻畫得惟妙惟肖,讓人不禁駐足贊嘆” 。 · 豐富細節描寫:在介紹名人雕塑時,可以這樣寫:“廣場正對面,郭沫若先生的雕塑目光深邃,手持書卷,仿佛在構思著氣勢磅礴的詩篇;蘇軾雕塑神態灑脫,衣袂飄飄,盡顯文豪的豪邁與豁達;海通法師雕塑面容慈祥、莊嚴肅穆,仿佛在訴說著當年建造樂山大佛時的堅定信念,每一尊雕塑都承載著樂山深厚的文化底蘊 。” 描寫小湖時,增加 “湖面上,彎彎曲曲的木板橋宛如一條飄逸的絲帶,橋邊各色鮮花爭奇斗艷,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微風吹過,花瓣輕輕飄落,灑在清澈的湖面上,與水中游弋的小魚相映成趣,陽光灑下,湖底的石頭五彩斑斕,整個畫面宛如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 。 · 增強邏輯銜接:在段落過渡處添加銜接語句,如在從名人雕塑過渡到風土人情銅像時,可加入 “沿著雕塑群繼續前行,在雕塑盡頭,一組展現樂山風土人情的銅像映入眼簾,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講述著樂山的市井故事” ,使文章更加連貫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