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親子尋美之旅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當秋雨落下,樹葉飄零,秋天悄然而至。在這場季節的變換中,“我” 與媽媽一同漫步街頭,通過傾聽、嗅聞、觀賞,用獨特的視角探尋秋天的聲音、味道與色彩。一次簡單的出行,因為有了媽媽的陪伴與引導,成為了發現秋天之美的奇妙旅程。
作文正文:
當夏天過去,下第了一場秋雨,樹葉紛紛落下的時候,我就知道是秋天來了。
一天,我在街上徘徊,遠遠看見一棵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大樹,我跑過去一邊指著大樹,一邊問媽媽說:“媽媽!你快看,那棵樹叫什么呀?”媽媽溫柔地說:“那是柳樹,還記得賀知章曾寫過的一首詩《詠柳》嗎?”我順嘴就說出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你聽,這秋天的聲音。媽媽調皮地問我:“這細長的柳葉還可以用來吹笛子呢?你知道么?”“我不信,”但我又很好奇,“不信你看,”媽媽邊說邊“偷偷”地摘了一片柳葉,把它直立在兩手中間,緊緊地捏住,放在嘴邊,只聽一陣“滴滴滴”的聲音,正像王維在詩里寫的那樣“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你聞,這秋天的`味道。媽媽一臉陶醉地對我說:“你快聞聞,聞聞這秋的味道。”味道?秋哪有味道啊?媽媽說:“你聞聞就知道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咦,怎么有一種茶的味道?唉,不管了,那么好聞,再多聞一下吧!
你看,這秋天的顏色。秋天,有一種獨特的顏色。在我和媽媽的面前,有許許多多的樹,它們都被太陽晃地變了顏色,媽媽深情的說:“多好看啊!你快多看幾眼吧!”“好啊,好啊!”我開心地說道。“咦?多看幾眼怎么覺得它像個變色龍呢?一會兒金色,一會黃色,一會兒紅色,不管啦!那么好看趕緊再多看幾眼吧!”
詳細點評 :
· 優點 · 視角獨特,情感真摯:文章以親子互動為線索,通過 “我” 和媽媽在秋天街頭的對話與探索,展現秋天的特點,將對秋天的感受融入溫馨的親子時光中,情感表達自然真實,容易引發讀者共鳴 。 · 多感官描寫結合:文章從聽覺(柳葉吹笛的聲音)、嗅覺(秋天的味道)、視覺(秋天的顏色)等多個感官角度描寫秋天,讓讀者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秋天的獨特魅力 。 · 引用詩詞增添韻味:文中引用賀知章的《詠柳》詩句以及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既體現了文化底蘊,又巧妙地與所描述的情景相結合,使文章更具文學性 。 · 不足 · 結構松散,缺乏明確主題:文章雖然圍繞秋天展開,但各段落之間缺乏緊密的邏輯聯系,沒有突出一個核心主題,給人一種想到哪寫到哪的感覺,整體顯得較為零散 。 · 語言表達口語化且重復:大量使用口語化表述,如 “不管啦”“好啊,好啊” 等,降低了文章的文學性;同時存在語句重復問題,例如 “那么好看趕緊再多看幾眼吧”“那么好聞,再多聞一下吧” 表述相似,略顯啰嗦 。 · 描寫不夠細致深入:對秋天聲音、味道、顏色的描寫較為簡略,不夠生動具體。如描寫秋天的味道時,僅提到 “有一種茶的味道”,沒有進一步展開描述這種味道的來源、特點等;描寫顏色時,“像個變色龍呢?一會兒金色,一會黃色,一會兒紅色” 缺乏對色彩變化細節和美感的刻畫 。 · 部分表述不準確:“下第了一場秋雨” 應為 “下了一場秋雨”;“它們都被太陽晃地變了顏色” 中 “地” 使用錯誤,應為 “得”;媽媽摘柳葉的行為與愛護環境的理念不符,表述欠妥 。 建議 1. 明確主題,優化結構:確定文章的核心主題,如 “秋天的奇妙探索之旅”,圍繞這一主題重新梳理內容,使各段落之間過渡自然,邏輯連貫。例如,在描寫完秋天的聲音后,可以用 “聽過了秋天獨特的聲音,我們又被一陣神秘的味道吸引,繼續探索秋天的奧秘” 這樣的語句引出對秋天味道的描寫 。 2. 提升語言質量:減少過于口語化的表達,對重復語句進行修改和精簡;學習使用更豐富、優美的詞匯和句式。如將 “不管啦” 改為 “暫且不想這些” ;“有一種茶的味道” 可改為 “空氣中飄散著若有若無的茶香,細細品味,似是茶葉經秋霜浸潤后散發的獨特氣息” 。 3. 豐富描寫內容:深入細致地描寫秋天的各種特征,從多個角度展開。描寫顏色時,可以加入對不同樹木葉子顏色變化的具體描寫,以及色彩在光影下的變化;描寫味道時,可以聯想與秋天相關的事物,如成熟果實、泥土等散發的氣息,使描寫更加豐滿 。 4. 規范語言表達:仔細檢查文章,避免錯別字和語法錯誤;注意用詞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出現不當行為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