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ikix6"></tt>
  • <video id="ikix6"></video>
    1.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梳理

      來源:網絡好師來整理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歐洲*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征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②水源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采掘工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游,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①政治意義——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濕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占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干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龐大的人口壓力:
        ⑤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⑥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
        

      更多高中地理備考知識...

      關聯導航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免费看_人妻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_国产真实乱XXXⅩ视频_一本大道香蕉综合久久

      <tt id="ikix6"></tt>
    2. <video id="ikix6"></video>
      1. 在线不卡高速播放AV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国产欧美大码a蜜糖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日本欧洲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