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形形色色的人”作文輔導:從觀察到成文的階梯式引導
來源:好師來作文網作者:一帆~整理
在小學作文教學的園地里,形形色色的人是五年級學生常寫卻又容易陷入模式化的題目。當孩子們面對題目抓耳撓腮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他們跳出千人一面的窠臼,真正捕捉到人物的獨特魅力?輔導過程中,既要守護孩子的童真視角,又要循序漸進地傳授寫作技巧。從最初的觀察萌芽到最終的成文綻放,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用具體的示例搭建起寫作的階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人物描寫的樂趣與奧秘,這便是本文將要展開的輔導畫卷。
一、審題立意:撥開題目迷霧,錨定寫作方向
(一)拆解題目,激活認知儲備
拿到形形色色的人這個題目,很多學生第一反應是要寫很多人,實則不然。此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如果只能寫一個人,能不能體現'形形色色'呢?接著拿出課本中《人物描寫一組》的片段,比如小嘎子和小胖墩兒摔跤的場景,讓學生發現:一個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也能展現其獨特個性,這就是形形色色的微觀體現。
示例:教師在黑板上畫兩個同心圓,內圈寫一個獨特的人,外圈寫外貌、性格、愛好、典型事件。問學生:如果我們要寫校門口賣早餐的阿姨,內圈和外圈分別可以填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內圈是熱情好客的早餐阿姨,外圈則有總是系著藍布圍裙說話聲音像鈴鐺一樣清脆會記得每個同學喜歡的早餐搭配下雨天會給沒帶傘的同學遞雨衣等內容,讓學生明白題目既可以寫多個不同的人,也能聚焦一個具有多面性的人。
(二)聯系生活,挖掘獨特素材
學生常覺得身邊的人太普通,沒什么可寫。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生活掃描,從熟悉的場景切入。比如在教室中,讓學生觀察同桌:他今天的發型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他回答問題時的手勢是怎樣的?當聽到有趣的故事時,他的眼睛會有什么變化?
示例:組織課間十分鐘觀察活動,讓學生分組觀察操場上的同學。一組學生觀察到:小明跑步時總是把書包帶甩得高高的,像只展翅的小鳥;小麗跳繩時喜歡抿著嘴,眼睛緊緊盯著腳尖;還有個同學在踢毽子,毽子快落地時,他會突然跳起來,眉毛都跟著往上挑。教師及時肯定:這些都是非常獨特的素材,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都是他們的'標簽',把這些寫下來,人物就活起來了。
二、素材積累:搭建素材寶庫,豐富寫作源泉
(一)多維觀察,捕捉人物特征
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教會學生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多個維度去觀察人物。外貌描寫要避免瓜子臉、大眼睛的籠統描述,引導學生關注獨特之處,比如爺爺的手,布滿了老繭,像樹皮一樣粗糙,手指關節處還有淡淡的褐色斑點,那是常年干活留下的印記。
示例:在課堂上,請一位學生上臺,其他學生進行觀察。教師引導:他走進教室時的步伐是快是慢?臉上帶著什么表情?和同學打招呼時說了什么?說話時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手勢?學生觀察后發言:小林走進來的時候蹦蹦跳跳的,臉上帶著笑容,眼睛彎彎的像月牙。他看到同桌就大聲說:'昨天我看了一本超有趣的書,里面的主人公會飛呢!'邊說邊舉起雙手,像要飛起來的樣子。這樣的現場觀察訓練,能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如何捕捉人物細節。
(二)分類整理,建立素材檔案
讓學生準備一個人物素材本,將觀察到的人物素材分類記錄,如家人篇校園篇社會篇等。每個類別下再細分,比如校園篇可以分為老師同學后勤人員。記錄時,不僅要寫人物的特征,還要寫下相關的典型事件。
示例:學生小宇在社會篇中記錄了小區保安叔叔:外貌:高高的個子,總是穿著整齊的制服,戴著白手套,臉上有一道淺淺的疤痕。性格:非常負責,每天早上都會和進出的居民打招呼,看到有老人提著重東西,會主動幫忙拎。典型事件:上周六晚上,下著大雨,我回家時看見保安叔叔在小區門口巡邏,他的雨衣帽子戴得很低,雨水順著下巴往下滴,但他依然認真地查看每個角落。這樣分類整理的素材,在寫作時能快速調用。
三、細節描寫:雕琢文字璞玉,展現人物神韻
(一)聚焦動作,讓人物動起來
動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現,細致的動作描寫能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教師可以通過動作分解法,將一個復雜的動作拆分成多個小步驟,引導學生觀察和描寫。
示例:以媽媽包餃子為例,教師問學生:媽媽包餃子時,首先做什么?然后呢?手上的動作是怎樣的?面團在她手里有什么變化?學生最初的描寫可能是:媽媽在包餃子,她包得很快。經過引導后,修改為:媽媽把面團揉成一條長長的面條,然后用刀切成一個個小劑子。她拿起一個小劑子,放在手心搓了搓,接著用搟面杖搟成圓圓的面皮。只見她左手托著面皮,右手用筷子夾起一點餡料放在面皮中間,然后輕輕捏住面皮的邊緣,從左到右依次捏出一個個褶子,不一會兒,一個像小元寶一樣的餃子就包好了。通過動作分解,讓描寫更加具體生動。
(二)巧用語言,讓人物說出來
人物的語言要符合其身份和性格,不同的人說話方式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不同人物的說話語氣,比如爺爺說話可能比較緩慢、溫和,同桌說話可能比較活潑、直接。
示例:設計對話猜猜看游戲,教師給出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情境,讓學生寫出他們可能會說的話。如:情境是下雨天,同桌沒帶傘,你邀請他一起回家。學生A模擬活潑的同桌:太好啦!你真是我的救星,咱們趕緊走吧,不然一會兒雨下得更大了!學生B模擬內向的同桌:謝謝你,不過這樣會不會耽誤你回家呀?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描寫的魅力。
(三)刻畫神態,讓人物活起來
神態描寫能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人物在不同情緒下的面部表情變化,如高興時眼睛瞇成一條縫,嘴角上揚,難過時眉頭緊鎖,眼睛里含著淚水。
示例:展示一幅人物神態圖片,讓學生描述。圖片中是一位老師在看到學生進步時的表情。學生觀察后描寫:張老師接過我的試卷,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嘴角微微上揚,臉上的皺紋也舒展開來,像一朵盛開的菊花。她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不錯,繼續努力!'這樣的神態描寫,讓老師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四、結構搭建:勾勒文章框架,理清寫作思路
(一)總分總結構:清晰明了,易于掌握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總分總結構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開頭總寫人物的總體印象,中間分述人物的不同特點,通過具體事例支撐,結尾總結人物的品質或表達自己的情感。
示例:以《我的同桌》為例,開頭:我的同桌是個非常有趣的人,和他相處總是充滿歡樂。中間分述:他很幽默,有一次講了個笑話,把全班同學都逗笑了;他學習很認真,每天早上都會提前到教室讀書;他還很熱心,有一次我生病了,他主動幫我記作業。結尾:這就是我的同桌,一個幽默、認真、熱心的人,我很高興能和他做同桌。
(二)小標題結構:層次分明,突出重點
如果寫多個不同的人,可以采用小標題結構,每個小標題對應一個人物或人物的一個特點,讓文章結構更加清晰。
示例:寫《形形色色的鄰居》,可以設置三個小標題:愛嘮叨的王奶奶會變魔術的叔叔熱心的快遞小哥。每個小標題下詳細描寫對應的人物,通過具體事例展現他們的特點。
五、語言潤色:打磨語言文字,提升文章質感
(一)運用修辭手法,增添語言色彩
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能讓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描寫中恰當運用這些手法,比如把媽媽的頭發比作黑色的瀑布,把爸爸的鼾聲比作打雷。
示例:學生原句:弟弟的眼睛很大。運用比喻后:弟弟的眼睛像兩顆黑葡萄,又大又亮,每次看到他的眼睛,我就覺得心里暖暖的。通過比喻,讓描寫更加生動有趣。
(二)替換普通詞匯,追求精準表達
很多學生在寫作中喜歡用很好非常特別等籠統的詞匯,教師要引導他們尋找更精準的詞語來表達。比如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換成飛奔慢跑蹦跳著跑等。
示例:學生原句:他很高興。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他高興時會有什么表現?是大笑,還是手舞足蹈?修改后:他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舞足蹈,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用具體的動作和神態描寫來表現高興的情緒,比單純用高興更生動。
六、修改提升:開啟二次創作,完善文章細節
(一)自我修改:培養良好習慣
教給學生自我修改的方法,如一讀二查三改:先通讀文章,檢查是否有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的地方;再查內容是否具體、細節是否豐富;最后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
示例:學生小美的作文《我的媽媽》中有一段:媽媽每天都很辛苦,她要上班,還要做家務。她自我修改時,想到媽媽上班和做家務的具體細節,修改為:媽媽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為我準備早餐,然后匆匆忙忙去上班。下班后,她顧不上休息,又開始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有一次,我看見媽媽在擦地板,她彎著腰,手里拿著拖把,一下一下地擦著,額頭上掛滿了汗珠。通過添加具體事例和細節,讓文章更加充實。
(二)互相評議:在交流中進步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評,讓他們互相閱讀作文,找出優點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議。評議時,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的作文,先肯定優點,再提出合理的建議。
示例:在小組評議中,學生小亮讀了同學小軒的《我的爺爺》后說:你寫爺爺種地的那段特別好,把爺爺的動作和神態都寫出來了,讓我好像看到了爺爺在田地里干活的樣子。要是能再寫寫爺爺種地時的心情就更好了。小軒聽了,覺得建議很有道理,在修改時添加了爺爺種地時的心理活動:爺爺看著綠油油的禾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心里一定在想: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錯。
結語
輔導小學五年級學生寫形形色色的人作文,是一個充滿溫度和創意的過程。從審題立意時的循循善誘,到素材積累中的細心引導;從細節描寫的精雕細琢,到結構搭建的耐心指導;從語言潤色的巧妙點撥,到修改提升的用心呵護,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用心去設計、用愛去陪伴。當孩子們筆下的人物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時,我們便看到了寫作輔導的成效。讓我們繼續在作文教學的道路上探索,幫助孩子們打開人物描寫的大門,讓他們在文字的世界里,遇見更多形形色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