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覬覦的桃花源:毀滅與堅守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寧靜的桃花源因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尋而被覬覦。當現代人類攜帶著精密儀器闖入,桃源的平靜被打破。令人意外的是,最終毀滅桃花源的并非外來者的破壞,而是桃源人親手的 “自毀”—— 為守護家園最后的尊嚴,他們選擇讓這片凈土消失在世人眼前。
作文正文:
就這樣,度過了漫長的歲月,桃花源一如既往的太平,無人問津。但隨著社會的逐漸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地景區的點點綠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人們將目光放到了無人問津的桃林深處。桃花源即將面臨一場不可小視的洗禮。
不再像先人一般尋向所志,他們有了更準確、更精密的儀器去尋找這桃林深處的新意。
只怪這片桃林太過茂盛,參天蔽日,給他們帶來了不少麻煩,各種儀器沒有施展之處,他們像野獸一般暴怒,手中的斧刀瘋一樣的朝桃樹根砍去。自然終究還是敵不過殘忍人類的力量。一片片桃樹就地倒下,土地露出了心酸的猩紅色,它在哭泣,在無聲地哭泣。
野蠻貪婪的人類終于找到了這世外桃源的入口,就像先人記載的一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沒有人愿意再等待,不遠的面前將會是他們期盼、渴望已久的“精神世界”,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步一步距離的減少。拉開面前的綠藤,本想像這是一片欣欣向榮、男耕女織、環境優美、和諧美滿的畫面,可眼前這一幕令所有人都震驚不已:跟前是一片凌亂的田地,農作物到處都是,被糟蹋的不成樣子;不遠處大樹下更是一片狼藉,桌子椅子翻倒在地;條條交錯的田間小路胖的草兒不在整齊有序,雜亂無章的樣子讓人無法接受……這里真的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世外桃源嗎?
死一般的寂靜打破了當時的尷尬,他們失望的離去。但他們絕沒有罷休,他們在這里留下監視器,他們渴望了解這里發生的一切。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桃花源的人們。他們一個個無神的雙眼令人心寒,所有人像是被控制了一般,不惜一切代價的毀掉曾經屬于他們的一切。
顯示屏幕前的人類傻眼了,為什么要毀掉自己的家園?人們陷入了沉思……
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家園被毀滅,但更沒有人能接受自己的家園被侵占、被踐踏!桃花源的人們正是因為這點,忍痛親手毀掉了它,讓它能存有僅有的一點尊嚴。
自那以后,沒有再關于桃花源的消息。消失得無影無蹤桃花源的人們也許現在過得更好更逍遙自在,沒有提心吊膽的戰亂,沒有令人惶恐的侵占……
詳細點評 :
· 優點: · 立意新穎:打破傳統對桃花源 “美好永存” 的想象,以反烏托邦視角展現桃花源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的悲劇結局,通過桃源人自毀家園的情節,深刻探討了尊嚴、守護與文明沖突的主題,發人深省。 · 情節反轉:先鋪陳人類對桃花源的探尋與破壞,再筆鋒一轉揭示桃源人自毀家園的真相,形成強烈的情節反差,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吸引力 。 · 象征手法:用 “桃樹倒下,土地露出猩紅色” 象征自然與寧靜被破壞,以 “凌亂的田地”“翻倒的桌椅” 直觀展現桃花源的衰敗,將抽象的情感與主題具象化,讓讀者更易理解。 · 不足: · 邏輯跳躍:文中突然揭示 “罪魁禍首是桃花源的人們”,缺乏對桃源人心態轉變、決策過程的鋪墊,顯得情節突兀。例如,在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桃花源的人們” 一句前,未給出任何暗示線索 。 · 描寫簡略:對人類破壞桃花源的過程以及桃源人自毀家園的場景描寫較為簡略,難以讓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如 “他們像野獸一般暴怒,手中的斧刀瘋一樣的朝桃樹根砍去”,“像野獸”“瘋一樣” 表述過于籠統,缺乏具體動作和細節刻畫 。 · 語言表達粗糙:存在語句不通順的問題,如 “條條交錯的田間小路胖的草兒不在整齊有序”,“胖” 應為 “旁”,“不在” 應為 “不再”;部分用詞口語化,如 “傻眼了”,削弱了文章的文學性 。 · 主題深化不足:結尾僅停留在對桃源人結局的簡單猜測,未進一步探討這一事件背后關于文明沖突、人性選擇等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使得主題挖掘不夠深入。 具體建議 1. 完善情節邏輯:在人類破壞桃花源的過程中,適當加入對桃源人觀察、恐懼、商議的描寫。例如增加段落:“躲在暗處的桃源人看著這一切,他們的眼神從最初的震驚轉為恐懼。老族長召集眾人,聲音顫抖地說:‘他們遲早會闖進來,到那時,我們的家園將不再屬于我們……’” 以此為后文自毀家園埋下伏筆 。 2. 豐富細節描寫:細化人類破壞與桃源人自毀的場景。如描寫破壞場景可改為:“鋒利的斧刃重重劈在粗壯的桃樹上,木屑飛濺如淚。機器的轟鳴聲中,百年古樹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轟然倒地,樹根處涌出的汁液在土地上暈染出暗紅的血痕 。” 3. 規范語言表達:仔細校對文章,修正錯別字和語病;將口語化表述替換為更書面化的語言,如 “傻眼了” 改為 “驚愕不已” 。 4. 深化主題思考:結尾處可增加對文明沖突的反思,如 “桃花源的消失,是一個時代的隱喻。當現代文明以‘探索’‘追求’之名不斷侵蝕傳統與寧靜,我們是否真的問過,那些被打破的‘桃源’,究竟需要的是拯救,還是不被打擾的尊嚴?” 以此引發讀者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