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蔣干 “借箭” 反中計,孔明再破曹軍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因孔明草船借箭而懷恨在心的曹操,在謀士蔣干獻策下試圖以同樣計謀 “討回利箭”。面對曹軍的攻勢,孔明與周瑜各有盤算,最終孔明巧用火攻,再次大敗曹軍,令周瑜發出 “既生瑜,何生亮” 的悲嘆 。
作文正文:
自從上次被孔明草船借箭之后,曹操氣的火冒三丈,發下重誓一定要把箭討回來。
于是,曹操召集眾謀士商量:“好一個孔明!詭計多端,幾只破船和稻草人就騙走我軍十萬利箭,我不甘心。今日特請諸位來出謀獻策,奪回利箭十萬。”謀士蔣干想了想說:“丞相,我有一計。可讓孔明乖乖地把箭還回來。”“哦!是何妙計,不妨說說。”曹操驚喜萬分。“我們大可以先大聲造勢,聲言近日準備大舉進攻東吳。然后用孔明之計討箭。”聽了蔣干的計策,眾謀士于曹操連連稱妙。“好,此事由你全權負責,辦好了重賞。”蔣干得令后,第二天就做出了準備大舉進攻東吳的架勢。
再說東吳,周瑜先是一驚,轉而有喜上眉梢,想:“孔明呀!孔明!上次你饒幸獲勝,這次可不一定。于是,他派人叫來孔明,讓孔明看了戰書,可孔明卻捧腹大笑。周瑜問道:“不知先生有何妙計?”孔明答道:“此事交給我吧!只需五百名弓箭手,就可把曹兵打得有來無回。”周瑜質疑地說:“軍情緊急,不可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打不敗了曹兵,我愿提頭來見。”
交戰的一天到了,又是一個大霧天。曹操親自率領三千精兵分乘五十條戰艦直奔南岸,按照上次草船借箭的陣勢讓士兵吶喊,殺氣震天。孔明一看這陣勢,立刻讓士兵向曹操的船放箭。此時,曹操正和蔣干在船上觀戰飲酒:“都說孔明料事如神,這回不也中計了,都是蔣干的功勞啊!哈!哈!哈!哈……”笑聲未落,一支利箭從他頭頂上穿過:“這……這是什么?”“火……火……箭”蔣干吞吞吐吐地答道。此時,曹操的船燒起來了,連曹營也難逃一劫。曹兵傷的傷,死的死,又一次大敗而歸。
周瑜得知孔明還箭后氣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啊!”說完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詳細點評 :
· 優點 · 故事框架清晰:文章圍繞曹操復仇這一主線展開,依次呈現曹操召集謀士、蔣干獻計、東吳應對、戰場交鋒、曹軍大敗等情節,敘事邏輯連貫,讀者能快速把握故事核心內容。 · 人物形象延續性:曹操的急躁易怒(“氣的火冒三丈”“發下重誓”)、蔣干的盲目自信(“我有一計”)、周瑜的嫉賢妒能(“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孔明的足智多謀(主動應敵、立下軍令狀) ,都符合傳統三國故事中的人物設定,便于讀者理解人物行為動機。 · 情節反轉有趣:曹操、蔣干企圖模仿草船借箭反被孔明將計就計,利用火攻擊敗曹軍,形成 “反套路” 的情節反轉,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可讀性。 · 不足 · 語言表達粗糙 · 語句口語化嚴重且用詞重復,如 “想了想說”“連連稱妙”“有來無回” 等表述過于直白,缺乏文學性;“氣的火冒三丈”“氣的仰天長嘆” 中 “的” 應為 “得”,存在語法錯誤。 · 部分人物對話干癟,如周瑜與孔明對話 “周瑜問道:‘不知先生有何妙計?’孔明答道:‘此事交給我吧!’” 缺乏細節和語氣變化,難以體現人物性格差異。 · 情節邏輯漏洞 · 曹操采用與孔明相同的 “草船借箭” 計謀過于草率,前文未鋪墊曹操對該計謀的深入研究或有其他倚仗,僅因蔣干提議便貿然行動,不符合其多疑謹慎的性格特征。 · 孔明僅以 “只需五百名弓箭手” 應對曹軍三千精兵,未解釋具體策略和防御部署,作戰過程描述簡略,如 “立刻讓士兵向曹操的船放箭”,缺乏戰術細節支撐,使勝利顯得過于輕易。 · 細節描寫缺失 · 對關鍵場景 “大霧天” 的描寫缺失,未能營造出與草船借箭相似的緊張神秘氛圍;火攻時也僅用 “船燒起來了” 一筆帶過,未刻畫火勢蔓延、曹軍慌亂等細節,削弱了戰爭場面的沖擊力。 · 人物心理活動描寫不足,如曹操與蔣干飲酒時的心理變化、孔明面對曹軍陣勢的思考等,均未呈現,導致人物形象不夠立體。 · 主題深度欠缺:故事僅停留在雙方智謀對抗的表面,未對戰爭勝負背后的原因(如戰略思維差異、人物性格缺陷)進行探討,也未挖掘出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具體建議 1. 優化語言表達 · 替換口語化詞匯,如將 “想了想說” 改為 “沉思片刻后緩緩道來”,“連連稱妙” 改為 “眾人紛紛擊掌贊嘆”;修正語法錯誤,統一使用 “氣得”。 · 豐富人物對話,如周瑜冷笑道:“孔明先生,曹軍來勢洶洶,此番恐非上次那般僥幸可解,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孔明撫須輕笑:“周都督放心,亮自有分寸,只需五百弓箭手,定叫曹軍有來無回。” 2. 完善情節邏輯 · 補充曹操采用計謀的合理性,可增加曹操與謀士的討論:“丞相,孔明草船借箭雖妙,然我軍戰船堅固、兵力雄厚,若以聲東擊西之法誘其射箭,再趁勢強攻,定能奪回箭矢。” 曹操沉思良久:“此計可行,但需謹慎行事。” · 細化孔明的應對策略,如 “孔明命五百弓箭手分為兩隊,一隊專射火箭引燃敵船,另一隊以普通箭矢壓制曹軍反擊;又在岸邊布置火油、柴草,待曹軍船只靠近,便點燃引火之物”。 3. 強化細節描寫 · 描寫大霧場景:“濃稠的白霧如牛乳般彌漫江面,戰船在霧中若隱若現,能見度不足十丈。曹軍的吶喊聲在霧中回蕩,更添幾分詭異與緊張。” · 刻畫火攻場面:“火箭劃破濃霧,如流星般墜入曹軍戰船,剎那間烈焰騰空。曹軍士兵驚慌失措,有的被火焰吞噬,有的跳入江中,呼救聲、慘叫聲與火舌的噼啪聲交織成一片修羅地獄。” 4. 深化主題內涵 · 在結尾處通過人物獨白或旁白點明主題,如曹操望著敗退的殘軍,喃喃自語:“孔明之智,不僅在于巧用天時,更在于料敵于先。吾等只學其形未得其神,焉能不敗?” 或總結:“這場對決,展現的不僅是智謀的較量,更是戰略眼光與人性弱點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