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寧夏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3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
1. 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 )
A. 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 B. 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
C. 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 D. 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
2. 從傳世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內街面,有行商、坐賈與攤販,店鋪與宅院交相毗鄰。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沿街鬧市,通曉不絕。”據此可知,當時宋代( )
A. 很多城市出現商品交換市場 B. 連通全國的商業網已經形成
C. 陸路和水路商旅往來頻繁 D. 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地點限制
3. 有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形成了如下材料。該材料旨在論證洋務運動( )
企業名稱 | 地位 | 后世發展 |
漢陽鐵廠 | 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 | 武漢鋼鐵公司 |
江南制造總局 | 晚清最重要的軍事工業 | 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 |
輪船招商局 | 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 | 輪船招商局、中國招商銀行 |
A. 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 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C. 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 D. 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4. 1895年2月以來,嚴復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文,呼吁變法刻不容緩;4月,廣東、湖北舉人數百名上書,要求變法,各省舉人相繼跟進;6月,巡撫陶模提出了十三點變法建議;就連被稱作“老頑固”的大學士徐桐也上奏對閑員“痛加刪汰”。這表明當時( )
A變法訴求日趨強烈 B. 革命形勢逐漸成熟
C. 階級矛盾漸趨激化 D. 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5. 某歷史探究小組基于“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敘述中的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等要求,對孫中山革命活動的相關敘述展開討論。其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 | 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興中會 |
B | 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
C | 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
D | 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AA B. B C. C D. D
6. 北伐開始后,廣東、江西等地農民協會成立了運輸隊、擔架隊支援北伐軍;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的工人成立敢死隊、組織罷工配合北伐軍攻城;上海工人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并最終取得勝利,迎接北伐軍進入上海。這反映出( )
A. 民主科學思想深入傳播 B.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C. 工農群眾支持北伐戰爭 D. 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7. 下圖是20世紀三十年代流傳于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一種百姓易于接受、直觀性、感染力強的宣傳漫畫,該宣傳漫畫的創作( )
A. 標志著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B. 有利于動員廣大民眾參加革命
C. 表明了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D. 鼓舞了抗日義勇軍的斗爭士氣
8. 張海鵬在關于抗日戰爭勝利原因談話中說:“(甲午中日戰爭)50年后,中國終于一雪前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中國自身的努力。”“中國自身的努力”主要在于( )
A. 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B. 堅持全民族抗戰
C. 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D. 解放區土地改革
9. 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起,中國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古代埃及的太陽歷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希臘的城邦國家,迥然相異,對照鮮明。由此可見( )
A. 古代人類文明呈現多元發展格局
B. 羅馬法制建設奠定歐洲法學淵源
C. 亞歷山大東征促進東西文化交匯
D. 歐亞非美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
10. 有學者認為:“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革命改變了歐美的社會。”材料中的“改變”在政治方面的主要體現是( )
A.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B. 歐洲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區
C. 資本主義制度相繼確立 D. 第二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
11. 自1948年聯合國發起維和行動以來,聯合國組織的維和行動共有71次。截至2023年9月,聯合國仍在進行的維和行動有12項,軌跡覆蓋了非洲、亞洲、美洲和歐洲。該材料旨在強調聯合國( )
A. 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了貢獻
B. 助推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C. 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快速發展
D. 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12. 下組圖片是某同學在假期完成主題特色作業時搜集到的素材,該組素材意在說明( )
觀星定位 | 司南定位 | 雷達定位 | 衛星定位 |
A.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不斷發展 B. 技術進步助推人類社會發展
C.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斷加速 D. 人類生態環境日益得到改善
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2小題,共18分)
1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時期 | 事件 | 出處 |
唐 | 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再次遣使求婚,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許之 | 《舊唐書》 |
長慶元年,(唐穆宗)與吐蕃贊普商議,訂立盟約 | 《長慶會盟碑》 | |
元 | 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吐蕃八思巴為帝師。在吐蕃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 《西藏通史》 |
清 |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諭理藩院,給以印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 《清圣祖實錄》 |
雍正五年,(雍正帝)發布敕諭,正式任命駐藏大臣,設立駐藏大臣衙門,留川陜兵丁1000名駐藏 | 《清世宗實錄》 | |
乾隆五十七年,清軍驅逐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阿沙王朝)軍。次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條文固定之 | 《清高宗實錄》 |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唐代促進唐蕃關系的方式以及元代、清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管轄的措施進行歸納。
(2)請為該組材料確定一個主題名稱。
14.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開始了不同于西方的工業化道路,在國家的主導下,兩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僅用10年完成了歐洲數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各類工業生產部門建立起來,鋼鐵、石油等工業基地建成,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位。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國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工業化初步基礎。1956年,在吸取蘇聯教訓的基礎上,開始探索自己的工業化道路,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1978年以來,我國實施改革開放,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進入新時代以來,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中國制造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不斷攀升。
——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通史綱要(新編)》等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工業化建設的主要成就。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推進工業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化發展與蘇聯工業化發展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3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
【1題答案】
【答案】B
【2題答案】
【答案】D
【3題答案】
【答案】C
【4題答案】
【答案】A
【5題答案】
【答案】D
【6題答案】
【答案】C
【7題答案】
【答案】B
【8題答案】
【答案】B
【9題答案】
【答案】A
【10題答案】
【答案】C
【11題答案】
【答案】A
【12題答案】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2小題,共18分)
【13題答案】
【答案】(1)方式:通婚(和親);訂立盟約。措施:冊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領;設立行政機構管轄;駐軍;驅逐外來侵略;通過法律手段規范管理體制。
(2)主題:舉例: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逐步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中央政府因時因地管理西藏??
【14題答案】
【答案】(1)成就: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舉措:實施五年計劃建設;發展鄉鎮企業;國有企業改革;提出創新發展理念。
(3)關系:新中國工業化初期受蘇聯的影響,但是,新中國工業化是對蘇聯工業化的超越;形成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