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南通中考 于步履間見成長:《繼續走,邁向遠方》寫作
來源:好師來作者:格子
命題作文:《繼續走,邁向遠方》。
同學們看到《繼續走,邁向遠方》這個題目時,會不會覺得有點空泛?其實 "走" 不一定是真的在趕路,"遠方" 也未必是地圖上的某個地點。它可以是學騎自行車時摔了又爬起的堅持,是解數學題時卡在瓶頸卻不肯放棄的執拗,甚至是面對誤會時選擇相信真誠的勇氣。今天咱們就聊聊,怎么把這種抽象的 "前行" 寫得有血有肉,讓讀者能跟著你的文字,感受到腳步里的力量。
一、給 "走" 找個具體的 "落腳點"
"繼續走" 這三個字,藏著一個重要的前提 —— 曾經停過,或者想停。如果一路順風順水,那 "繼續" 就少了分量。所以咱們得先給主人公找一個 "不得不走" 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一開始很微小。
比如寫學畫畫的經歷:"第三次把畫紙揉成團時,鉛筆在桌面上劃出深深的痕。素描本上的蘋果總像塊歪歪扭扭的石頭,老師圈出的陰影線像爬滿紙的蚯蚓。我盯著窗外的梧桐葉發愣,想把畫具塞進柜子再也不碰。但指尖觸到第一次畫的向日葵,花瓣歪得像小太陽的睫毛,突然想起當初握著畫筆時,心里燒著的那點熱。"
這里的 "停" 是真實的挫敗感,不是為了煽情硬編的困難。而 "繼續走" 的動力,藏在 "第一次畫的向日葵" 這個具體的物件里,比喊 "我要堅持" 更實在。再比如寫和朋友的和解:"冷戰的第三天,我數著課桌縫里的粉筆灰,想過干脆假裝沒看見她。但放學時瞥見她書包上掛著的晴天娃娃 —— 那是去年我送她的生日禮物,褪色的藍布上還留著我繡歪的笑臉。腳步突然就拐了個彎,朝著她的方向走去。"
生活里的 "走" 往往不是直線,會猶豫,會繞路,這種真實的迂回,反而讓 "繼續" 更有力量。
二、讓 "遠方" 從模糊變清晰
很多同學寫 "遠方",總喜歡說 "那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但讀者根本不知道那地方好在哪兒。其實遠方可以是具體的目標,也可以是一種心里的狀態,關鍵是要讓讀者能 "看見" 你走向的是什么。
比如把遠方設定為 "克服怯懦":"以前總躲在合唱隊的最后一排,嘴型張得比蚊子還小。直到那次音樂課,老師突然把話筒遞到我面前。燈光打在臉上時,我盯著地板上自己發抖的影子,差點把 ' 月亮 ' 唱成 ' 太陽 '。但當聽到后排傳來輕輕的掌聲,突然覺得遠方也不是那么遠 —— 它就在下一次敢把聲音放大一點的勇氣里,在能看著同學眼睛唱歌的坦然里。"
這里的遠方沒有具體的坐標,卻藏在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里。再比如寫堅持跑步:"第一次跑八百米時,跑到第二圈就像拖著灌了鉛的腿。但現在每次沖過終點線,都會想起體育老師說的 ' 把操場分成四個小目標 '。原來遠方不是那條紅色的終點線,是跑過每一段時,心里那個對自己說 ' 再往前一點 ' 的聲音。"
把遠方拆成一個個 "小站點",既顯得真實可及,又能寫出 "繼續走" 的層次感。就像爬山時,先看到前面的那塊大石頭,再望向更高處的松樹,最后才發現山頂的風景,這樣一步一步的期待,比直接說 "我要登上山頂" 更動人。
三、用 "感官細節" 讓行走有溫度
"走" 的過程里,一定有各種感受:腳底的酸痛、風的聲音、手心的汗、心里的慌…… 這些感官細節能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跟著你一起在走。
比如寫學滑板的經歷:"膝蓋磕在水泥地上時,疼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轉。松開扶手的瞬間,滑板像條不聽話的魚,差點把我甩進花壇。但第三次站穩時,風掠過敏捷的耳畔,帶著旁邊小賣部烤腸的香味。原來繼續走的滋味,是膝蓋上結的痂有點癢,是手心的汗沾著砂紙的糙,更是終于能滑出兩米遠時,心里炸開的小煙花。"
這里的疼、癢、香,都是具體的感受,讓 "繼續走" 有了質感。再比如寫深夜做題:"臺燈把影子拉得老長,演草紙上的函數圖像像團亂麻。揉著發酸的眼睛看向窗外,對面樓只剩零星的燈。突然想起爸爸說他年輕時加班,總用涼毛巾敷額頭。我擰了把濕毛巾搭在手腕上,冰涼的水珠順著指尖滴在草稿紙上,倒像給那些歪歪扭扭的公式,點上了前行的省略號。"
用 "涼毛巾"" 水珠 "這些細節,把熬夜的疲憊和不肯放棄的堅持,都融在了具體的動作里,比說" 我很努力 " 更有說服力。
四、在 "停與走" 的拉扯中寫成長
最動人的 "繼續走",往往不是一路高歌猛進,而是在想放棄的時候,又往前挪了一小步。這種 "停與走" 的拉扯,最能體現成長。
比如寫參加演講比賽:"站在候場室的鏡子前,背了二十遍的稿子突然忘得一干二凈。指甲深深掐進掌心,想過找老師說 ' 我不行 '。但看見鏡子里自己系歪的領結 —— 那是媽媽早上特意給我打的,說 ' 像個小大人了 '。深吸一口氣推開那扇門時,腿還在抖,可開口的瞬間突然明白,所謂遠方,就是哪怕慌得要命,也愿意把話說完的勇氣。"
這里的 "停" 是真實的退縮念頭,而 "走" 是帶著顫抖的前行,這種不完美的堅持,反而更像我們真實的生活。再比如寫學做飯:"第三次把雞蛋炒糊時,油煙嗆得我直咳嗽。看著黑乎乎的鍋底,真想把鍋鏟一扔。但想起奶奶說的 ' 火候急不得 ',又重新打了個雞蛋。這次沒敢開大火,看著蛋黃在油里慢慢鼓起泡泡,突然覺得所謂遠方,不過是在一次次搞砸后,還愿意系上圍裙的耐心。"
成長從來不是突然的蛻變,而是在 "想停" 和 "繼續" 的反復里,慢慢長出的力量。把這種反復寫出來,文章就有了讓人共鳴的溫度。
五、避開這些常見的 "坑"
有些同學寫這類題目,容易陷入空喊口號的誤區。比如通篇說 "我們要勇敢,要堅持,要向著遠方前進",卻沒有一件具體的事。其實讀者要看的不是道理,是你在 "走" 的過程里,那些真實的哭與笑。
還有些同學喜歡把 "遠方" 寫得遙不可及,比如 "我要成為科學家,所以要繼續努力"。其實對初中生來說,遠方可以很小:下次考試進步五分,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學會跟陌生人說 "謝謝"。這些貼近生活的遠方,反而更容易寫出真情實感。
另外要注意,"繼續走" 不是孤軍奮戰。路上可能有朋友的一句鼓勵,媽媽遞來的一杯水,老師寫在作業本上的 "加油"。這些溫暖的瞬間,能讓 "走" 的過程更豐滿,也讓 "遠方" 多了人情味。就像寫練書法:"宣紙被墨汁暈染的第五天,老師把我寫的 ' 堅持 ' 兩個字貼在墻上,說 ' 筆鋒里有股不服輸的勁 '。原來繼續走的路上,總有人會看見你藏在汗水里的認真。"
同學們,"繼續走,邁向遠方" 說到底,寫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成長。它可以是第一次獨自坐公交車時,攥緊車票的緊張;也可以是被同學誤會后,選擇說出真相的坦然。試著從自己的生活里找一個 "走" 的片段,把那些踩過的石子、遇到的風、心里的光都寫出來,就是最好的文章。畢竟,最動人的遠方,從來都在真實的腳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