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西中考 “我也是一張中國名片” 寫作指導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以“我也是一張中國名片”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提到 “中國名片”,同學們可能會想到長城、故宮,或是那些為國爭光的運動員、科學家。但 “我也是一張中國名片” 這個主題,其實是想告訴大家:每個普通人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成為別人認識中國的一扇小窗口。作為初中生,我們或許沒機會站在世界舞臺上,但在和外國友人的偶然相遇中,在跨文化交流的細微瞬間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悄悄傳遞著中國的樣子。如何從日常小事里找到這種 “名片” 的感覺,正是這次寫作要探索的。
一、選材:從 “跨文化瞬間” 里找靈感
不少同學看到這個主題,可能會覺得 “我沒見過外國人,寫不了”。其實不然,“中國名片” 的內涵遠不止于和外國人打交道。比如在研學旅行中,你主動撿起景區的垃圾,同行的外地游客可能會想 “原來這個地方的孩子這么有素質”;在網絡上和外國朋友分享家鄉的美食習俗,你的描述就是他們了解中國的途徑。
有個同學寫過這樣的經歷:在英語角遇到一位來中國旅游的老奶奶,對方想買特色書簽卻不會講中文。他不僅幫忙翻譯,還帶著老奶奶去了老街深處的手工店。老奶奶臨走時說 “中國孩子真熱心”,那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成了家鄉的小小代言人。這個素材沒有宏大的場景,卻把 “名片” 的意義落到了實處。
還有個學生寫自己教鄰居家的外國小朋友包粽子。剛開始覺得只是好玩,后來看到小朋友舉著歪歪扭扭的粽子對媽媽說 “這是中國的味道”,他才意識到,自己包粽子時說的那句 “要把糯米壓實,就像做人要踏實”,可能會成為外國朋友對中國人的印象之一。這種藏在生活里的文化傳遞,比刻意的展示更動人。
二、立意:跳出 “宏大敘事”,聚焦 “個體微光”
有些同學會把 “中國名片” 理解成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不然。就像故宮的一磚一瓦共同構成了它的宏偉,每個普通人的小小善意和堅持,合在一起就是中國的樣子?!拔乙彩且粡堉袊?的立意,可以是 “我的誠信讓別人看到中國人的靠譜”,也可以是 “我的禮貌讓別人感受到中國的溫度”。
有個女生寫自己在圖書館做志愿者時,遇到一位查找中國傳統醫藥文獻的外國學者。她雖然不懂專業知識,卻花了整整一下午幫忙找資料、查詞典。學者離開時在留言本上寫 “中國的年輕人很有耐心”,她在作文里說:“原來認真對待一件小事,也能讓別人記住中國的好。” 這種從 “責任感” 出發的思考,比空喊 “我愛祖國” 要實在得多。
也有同學寫過更細膩的感悟。他在網上看到有外國網友誤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便用自己拍的視頻講解端午掛艾草、中秋賞月的習俗。雖然觀看量不多,但收到一條留言:“原來中國的節日里藏著這么多溫柔的講究?!?他突然明白,所謂 “名片”,可能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真實的樣子,哪怕只是很小的一角。
三、表達:用 “細節對話” 代替 “口號式抒情”
寫這類主題最忌諱的是堆砌 “我們要愛國”“要為國爭光” 之類的句子。不如用具體的動作、對話、場景來展現 “名片” 的意義。就像形容一個人善良,不用說 “他是個好人”,可以寫 “他把傘傾向了沒帶傘的陌生人,自己半邊肩膀都濕了”。
有個學生寫自己在機場幫一位外國游客搬行李的事。他沒寫 “我為祖國爭光了”,而是描述了這樣的細節:游客的行李箱輪子壞了,他用盡全力才搬到托運處,手心被勒出了紅??;游客遞來巧克力時,他擺手說 “沒關系”,對方卻堅持塞給他,用生硬的中文說 “中國,好”。這些帶著溫度的瞬間,讓 “名片” 的意義變得可感可知。
還有個同學寫奶奶教她剪紙的故事。奶奶總說 “剪紙要對稱,做人要端正”,后來她在學校文化節上,把剪好的 “?!?字送給了外教。外教驚訝地說 “中國的紙會開花”,她突然想起奶奶的話 —— 原來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里,藏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這種把傳統與當下結合的描寫,讓 “名片” 有了文化的厚度。
四、視角:從 “他人反饋” 中照見自己
“我也是一張中國名片”,往往是通過別人的反應才意識到的。就像我們很難直接看到自己的背影,卻能從鏡子或他人的描述中知道它的樣子。寫作時可以多寫寫別人的眼神、話語,從這些反饋里展現 “名片” 的價值。
有個同學寫自己在國外游學期間,每天堅持寫毛筆字。起初只是習慣,后來發現住家媽媽總在她練字時悄悄觀察,還學著她的樣子握筆。有天住家媽媽拿出自己寫的 “愛” 字,雖然筆畫歪扭,卻很認真。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低頭練字的樣子,可能已經成了對方眼中 “中國” 的一部分。這種通過他人行為體現的影響,比自我標榜更有說服力。
還有個學生寫班級里的 “中外手拉手” 活動。他和外國小朋友結對后,總愛分享爺爺種的茶葉,教對方說 “茶要慢慢品,就像日子要慢慢過”。后來收到對方寄來的明信片,上面畫著一個茶杯,旁邊寫著 “中國朋友教會我等待的美好”。這種跨越距離的共鳴,讓 “名片” 的意義有了更溫暖的延伸。
五、避坑:這些誤區要避開
有些同學容易把 “中國名片” 寫成 “完美形象”,好像必須做到十全十美才行。其實不然,真誠比完美更重要。有個同學寫自己在和外國友人交流時說錯了話,臉紅著道歉,對方卻笑著說 “你很誠實,這很好”。這種不回避小失誤的描寫,反而顯得真實可信。
也有同學喜歡羅列 “中國的成就”,比如 “我國有高鐵、有 5G”,卻忘了寫自己和這些成就的關系。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比如寫 “我向外國朋友推薦家鄉的高鐵站,告訴他這里的工作人員會用三種語言播報”,這樣就把宏大的成就和個體的體驗聯系起來了。
另外,不要把 “中國名片” 和 “外國對比” 對立起來。有個學生寫 “外國的禮儀不如中國周全”,這種說法反而顯得狹隘。真正的 “名片” 應該是展現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否定別人。就像龍井有龍井的清香,咖啡有咖啡的醇厚,各有各的好。
六、延伸:這些日常場景都能寫
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場景,都藏著 “中國名片” 的影子。比如在涉外酒店做志愿服務時,你主動幫客人解答問題;在社交媒體上,你糾正了對中國的不實描述;甚至只是在和外國游客擦肩而過時,一個友善的微笑。
有個同學寫自己在小區里教外國鄰居說方言。一開始覺得好玩,后來發現鄰居學 “謝謝”“麻煩了” 這些詞特別認真。有天鄰居的孩子摔倒了,旁邊的阿姨趕緊扶起來,孩子脫口而出一句方言的 “謝謝”,那一刻他覺得,語言里藏著的善意,比任何翻譯都管用。
還有個學生寫爺爺的小面館。有次來了幾位外國客人,爺爺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介紹 “這是手工面,要趁熱吃”,還送了他們自己腌的蘿卜干。后來那些客人成了回頭客,說 “在這里能吃到家的味道”。他突然明白,爺爺揉面時說的 “做生意要實在”,也是中國名片的一部分。
寫 “我也是一張中國名片”,其實是在寫一種意識: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影響別人對中國的看法時,就會更用心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像一滴水能反映太陽的光芒,我們每個人的小小舉動,合在一起就是中國的樣子。重要的不是我們有多優秀,而是我們是否真誠地展現著中國人的善良、堅韌與包容 —— 這或許就是 “名片” 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