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肅中考 《致謝青春路上的你》寫作指導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請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2)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初中三年,轉瞬即逝。回首這段青春歲月,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心懷感激。或許是課堂上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知識點亮我們求知的雙眼;或許是運動場上并肩作戰的同學,用汗水澆灌我們拼搏的勇氣;或許是課間分享零食的朋友,用歡笑溫暖我們成長的時光;或許是默默守護的家人,用愛意撐起我們追夢的天空……
請以“致謝青春路上的你”為題,給你最想感謝的那個人寫一封信。在信中,請回憶你們相處的點點滴滴,講述他/她帶給你的溫暖與感動,分享他/她對你產生的積極影響。讓這封信成為你們青春歲月最美好的見證,讓感恩之心化作文字,永遠珍藏。
初中三年的時光里,總有些人像星星一樣落在記憶里。可能是老師遞來的那杯溫水,同學悄悄塞過來的半塊橡皮,或是父母在深夜留的那盞燈。以 “致謝青春路上的你” 為題寫一封信,不是要羅列贊美,而是要讓那些藏在時光里的小事,帶著溫度走到紙上。接下來,我們就從書信的格式規范、素材選擇、情感表達等方面,聊聊如何讓這封信成為青春里最珍貴的紀念。
一、格式里的 “小心意”:讓書信有 “儀式感” 卻不生硬
寫信和寫記敘文不一樣,信封上的稱謂、結尾的署名,都藏著和對方的距離感。給老師寫信,開頭用 “尊敬的王老師” 就比 “王老師你好” 更得體;給好朋友寫信,“嗨,阿杰” 反而比 “親愛的阿杰” 更自然。有個學生給同桌寫信,開頭是 “還記得你總說我寫字像雞爪嗎?”—— 這種帶著專屬回憶的稱呼,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
落款的時間也很重要。與其寫 “2025 年 6 月”,不如試試 “中考前最后一個周末的午后”,或者 “你送我的那盆多肉又冒出新芽的今天”。這些具體的時間標記,會讓收信人覺得你寫信時,心里正想著和他有關的事。
還要注意行文里的 “對話感”。有個學生給媽媽寫信,中間突然插了一句 “你肯定又要念叨我總熬夜,但那次為了趕手抄報,是你悄悄熱了牛奶放在我桌上”。這種帶著 “預判” 的表達,就像真的在和對方聊天,比一味訴說更生動。
二、素材選擇:避開 “套路”,找那些 “只有你們知道” 的事
很多同學寫感謝,容易落入 “你總是幫助我”“你很關心我” 的空泛里。其實真正打動人的,是那些帶著 “獨家記憶” 的細節。比如寫老師,與其說 “您講課很生動”,不如想想 “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特意帶了桑椹干讓我們嘗,說這是魯迅小時候的味道”。
有個學生寫感謝籃球隊隊長,他選的素材很特別:“那次輸掉決賽,我把自己鎖在器材室,是你把冰鎮可樂貼在我后頸,說‘你投丟的那三個球,都是因為平時練太少’。后來你每天早來半小時陪我練投籃,球鞋在球場上磨出的聲音,現在想起來還像在耳邊。” 這里沒有直接說 “感謝你的鼓勵”,但冰鎮可樂的涼意、球鞋的摩擦聲,已經把那份關心寫得很具體。
要避免寫 “驚天動地” 的大事。初中生的相處,更多是細碎的溫暖。有個學生寫感謝宿管阿姨,寫的是 “每次我假裝生病想請假,你都看穿卻不說破,只是把退燒藥換成維生素 C,還說‘下次想家就來我這拿塊餅干’”。這種帶著小秘密的細節,比寫 “您照顧我們很辛苦” 更讓人難忘。
三、情感表達:別讓 “感謝” 停在嘴邊,讓它藏在 “改變” 里
真正的感謝,往往藏在 “因為你,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里。有個學生給英語老師寫信,他說:“以前我總覺得背單詞像啃石頭,直到那次你把我的錯題本改成‘單詞故事集’,在‘abandon’旁邊畫了個小人說‘可別放棄呀’。現在我能流利背出課文,每次看到這個單詞,都會想起你畫的那個歪腦袋小人。” 這種把 “對方的影響” 和 “自己的改變” 連在一起的寫法,比單純說 “謝謝您教會我堅持” 更有力量。
也可以寫寫那些 “當時不懂,后來才明白” 的瞬間。比如:“初二那次運動會,我跑接力摔了一跤,你把我扶起來時,我還怪你打亂了隊形。直到上周看到你朋友圈發的老照片,才發現那天你為了扶我,自己的膝蓋也青了一大塊。” 這種帶著 “后知后覺” 的歉意,反而讓感謝更真實。
別害怕寫 “不完美” 的感謝。有個學生給同桌寫信:“你總笑我數學考砸了就哭鼻子,卻在我撕掉試卷時,把你的錯題本塞過來說‘抄我的,比哭有用’。其實我一直沒告訴你,那次之后,我學會了把眼淚變成草稿紙上的演算過程。” 這種帶著 “小抱怨” 的感謝,反而像生活本身一樣真實。
四、結構安排:讓回憶像 “散步” 一樣自然展開
寫信不必像寫記敘文那樣講究 “起因經過結果”。可以從眼前的一個物件說起,慢慢牽出回憶。有個學生給語文老師寫信,開頭是 “今天整理書包,翻到您給我寫的評語‘字里行間有光’,突然想起您第一次在我的周記本上畫笑臉,是因為我寫了校門口的烤紅薯攤”。這樣從 “評語” 到 “烤紅薯攤” 的跳轉,就像聊天時自然想起的往事。
也可以用 “時間碎片” 的方式串聯。比如寫感謝好朋友:“初一剛開學,你借我橡皮時,我發現你橡皮上的卡通圖案和我丟的那塊一樣;初二春游,你把唯一的傘塞給我,自己淋著雨跑回宿舍;現在坐在考場里,我摸了摸筆袋里你送的‘逢考必過’書簽。” 這些不連貫的片段,因為都帶著對方的痕跡,反而會形成一種溫暖的累積。
要注意避免 “流水賬”。有個學生寫感謝媽媽,她只選了三個場景:“小學畢業那天,你蹲下來給我系鞋帶,說‘以后要自己系了’;初二發燒請假,你把課本上的筆記抄成我的字跡;現在行李箱上貼著你買的卡通貼紙,你說‘這樣在機場就不會認錯’。” 這三個場景跨越了幾年,卻都圍繞著 “放手與牽掛”,比寫 “每天照顧我起居” 更有深度。
五、避開這些 “雷區”:讓感謝更真誠
有些同學覺得 “感謝” 就要寫得轟轟烈烈,其實大可不必。有個學生給同桌寫信,開頭就說 “其實我以前有點討厭你,因為你總比我考得好”,這種坦誠的開頭,反而比一上來就說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更讓人信服。
也不要過度 “美化” 對方。有個學生寫感謝班主任,提到 “那次我上課看漫畫被你沒收,你沒有當眾批評,卻在辦公室里說‘喜歡畫畫不是錯,但要分清楚時間’,后來你還把漫畫還給我,說‘等考完試再看’”。承認對方的嚴格,再寫出嚴格里的體諒,這樣的感謝更真實。
還要注意 “不比較”。有學生寫 “你比我爸媽還關心我”,這種說法反而會沖淡感謝的純度。不如寫 “爸媽總說我馬虎,只有你知道我其實很想做好,那次把我的錯題本整理好的人,是你”。專注于你們之間的獨特聯結,比強調 “你是最好的” 更動人。
六、讓 “成長” 成為最好的謝禮
書信的結尾,不一定非要寫 “謝謝你”。有個學生給曾經鬧過矛盾的朋友寫信,最后說 “現在我也學會了像你那樣,把雨傘往別人那邊多靠一點。下次見面,換我請你喝奶茶吧,要你最愛的珍珠雙皮奶”。這種帶著行動的結尾,比 “感謝你出現在我的青春里” 更有分量。
還有個學生給老師寫信,結尾是 “您教我們的《岳陽樓記》,我現在還能背下來。上次去岳陽樓,看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碑刻,突然懂了您說的‘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以后我會帶著這句話繼續走下去”。把對方的影響和自己的未來聯系起來,這份感謝就有了延續性。
說到底,寫信的意義,就是讓那些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感謝,變成可以觸摸的文字。不必追求華麗的辭藻,只要把心里那些 “記得” 寫下來 —— 記得他說話的語氣,記得某個瞬間的眼神,記得因為他而發生的小小改變。這樣的信,無論過多久,讀起來都還會帶著當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