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達州中考 初中作文 “點燃” 主題寫作指導與示例解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1.點燃不僅是物質上的發光和發亮,也是情感上的喚醒和激勵,精神上的覺醒和激發,思想上的點醒和激活。
請從上述材料中選擇一則為話題,自選角度作文。
“點燃” 二字,初看是火石相擊的瞬間,是燭芯跳動的光焰,是物質層面的發光發熱。但細究之下,它更藏著情感的溫度 —— 一句鼓勵的話喚醒失落的心田,一次溫暖的援手激勵前行的腳步;也蘊含著精神的力量 —— 一本好書讓人掙脫迷茫,一個榜樣使人找到方向。對初中生而言,寫好 “點燃” 主題的作文,需從具象的 “燃燒” 入手,逐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與精神內核。本文將從內涵解讀、素材選擇、結構設計、語言表達等角度,結合具體示例展開輔導,幫助學生用細膩筆觸描繪 “點燃” 的瞬間與力量。
一、內涵解讀:拆開 “點燃” 的多層包裹
拿到 “點燃” 這個話題,不少學生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生日蠟燭、篝火晚會這類場景。這些當然是不錯的切入點,但如果只停留在物質燃燒的層面,文章就容易顯得單薄。其實,“點燃” 的內涵可以更豐富些。
不妨先想想,哪些瞬間曾讓你心里 “亮了一下”?有個學生寫過這樣的經歷:“數學考砸后趴在桌上,同桌把她的錯題本推過來,扉頁上寫著‘錯一次就離對近了一步’。那天下午的陽光透過窗戶,剛好照在那句話上,突然覺得心里堵著的東西好像化了。” 這里的 “點燃”,就是同學的善意帶來的情感喚醒,比寫篝火晚會更有嚼頭。
再往深一層,“點燃” 也可能是自我的覺醒。有個學生描述過這樣的時刻:“第一次獨自走夜路,手里的手電筒忽明忽暗。路過老槐樹時,想起奶奶說‘影子越黑,光就越亮’,突然就不害怕了。原來勇氣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心里的燈被點亮了。” 這種從迷茫到堅定的轉變,也是 “點燃” 的一種形態,更能體現成長的軌跡。
還可以思考 “點燃” 的傳遞性。就像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善意和力量也能這樣傳遞下去。有學生寫過班級里的小事:“語文課代表總幫同學批改作文,她的紅筆圈出的不只是錯字,還有‘這個比喻很新鮮’這樣的話。后來,越來越多同學開始互相點評,班里好像有什么東西被點燃了,大家都不再怕寫作文了。” 這種由點到面的 “點燃”,讓主題更有廣度。
甚至,“點燃” 也可能是對某種信念的確認。有個學生在參觀科技館時寫道:“看到那些舊時代的望遠鏡,講解員說最早的天文學家就是靠它們,一點點看清宇宙的樣子。突然覺得,好奇心就是人類最該點燃的東西,不管過去還是現在。” 這種對抽象信念的感悟,讓 “點燃” 有了更深遠的意味。
二、素材選擇:從生活褶皺里撿 “火星”
很多學生覺得 “點燃” 這類主題不好寫,總說自己沒遇到過什么 “驚天動地的點燃瞬間”。其實,真正能打動人的素材,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皺里,像那些不經意間迸出的火星,細小卻有溫度。
家庭場景里的 “點燃”,常常藏在不顯眼的細節里。有個學生寫過父親的沉默:“老爸很少說話,我總覺得他不關心我。直到那次發燒,迷迷糊糊中感覺他用手背碰我的額頭,動作生澀得像在擺弄什么易碎品。后來發現他床頭放著本《初中生護理常識》,折角的地方剛好是‘發燒護理’那頁。那一刻,好像有什么東西在心里燒了起來,暖烘烘的。” 這樣的素材,沒有激烈的情節,卻把父愛的 “點燃” 寫得很動人。
校園里的 “點燃”,可能藏在老師的某個舉動里。有個學生回憶道:“作文總是得及格分,直到有次新老師在評語里寫‘你的句子像帶著露水的草葉,很干凈’。那句話讓我愣了很久,原來我寫的東西不是沒用的。后來試著多寫,發現筆尖好像被點燃了,停不下來。” 老師的肯定,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了學生對寫作的熱情,這樣的素材真實又有力量。
陌生人之間的 “點燃”,往往帶著不期而遇的溫暖。有學生寫過下雨天的經歷:“沒帶傘站在公交站臺,賣烤紅薯的阿姨把她的大傘往我這邊挪了挪。紅薯的熱氣混著雨水的味道,她說‘雨天撐一把傘的人,就是一伙的’。那天的雨很大,但心里好像被什么點燃了,一點都不冷。” 這種偶然的善意,讓 “點燃” 有了更樸素的底色。
甚至,與自然的相遇也可能帶來 “點燃”。有個學生描述過這樣的場景:“連續幾天陰雨后,早上推開窗突然看到彩虹,掛在對面的屋頂上。突然想起科學課上說彩虹是陽光被水滴點燃的樣子,覺得生活好像也是這樣,再悶的日子,也會有被點亮的時刻。” 這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感悟,讓 “點燃” 多了些詩意。
需要注意的是,素材不在大小,關鍵是要寫出 “點燃” 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瞬間?還是慢慢升溫的過程?有個學生寫得很細膩:“一開始覺得學畫畫很枯燥,直到有次老師讓畫‘自己喜歡的聲音’。我試著把雨滴打在傘上的聲音畫成斜線,老師在旁邊說‘這是會下雨的畫’。從那天起,畫筆好像被點燃了,畫什么都覺得有意思了。” 這種從抵觸到熱愛的轉變,把 “點燃” 的層次感寫出來了。
三、結構設計:讓 “火光” 自然生長
好的結構能讓 “點燃” 的過程更清晰,就像堆篝火時,先放引柴,再架木柴,最后讓火焰慢慢升騰。但結構也不是固定的公式,得根據素材的特點來安排。
有些故事適合用 “對比法”。先寫 “未點燃” 時的狀態,再寫 “點燃” 的瞬間,最后寫 “點燃” 后的變化。有個學生寫自己學游泳:“一開始總怕嗆水,教練怎么說都不敢松手。直到有次他說‘你看水里的影子,它在跟著你動呢’。盯著影子劃了幾下,突然就會了。現在每次下水,都覺得那一天的陽光和水花,還在心里亮著。” 這種前后對比,不用刻意抒情,“點燃” 的力量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還有些故事適合用 “細節串聯法”,用幾個小場景展現 “點燃” 的過程。比如從抵觸到接受,再到主動傳遞。有學生寫過這樣的片段:“第一次當值日生,覺得擦黑板很麻煩。同桌說‘你看陽光照在干凈的黑板上,像鏡子一樣’。后來每次擦完,都忍不住多看兩眼。有次新同學不會擦高處,我踮起腳幫他,突然想起同桌的話,原來有些事做著做著,就覺得有意思了。” 幾個小細節連起來,“點燃” 的軌跡就很清楚了。
也可以試試 “物件線索法”,用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 “點燃” 的載體。比如一盞燈、一本書、一支筆。有個學生寫過一支舊鋼筆:“那是爺爺用過的鋼筆,筆帽上有個小缺口。一開始覺得不好用,直到有次寫作文,筆鋒突然順暢起來,好像爺爺在旁邊說‘慢慢寫,字會聽話的’。從那以后,這支筆好像被點燃了,寫出來的字都比以前有勁兒。” 這個物件成了情感的寄托,讓 “點燃” 的過程更具體。
不過,結構也不一定非要工整。有時候,略帶跳躍的敘述反而更真實。比如突然想起某個場景,又聯想到當下的感受。有個學生這樣寫:“整理書包時翻到去年的運動會號碼布,上面還沾著草汁。想起沖線時全班同學的喊聲,當時覺得腿都軟了,現在卻覺得那喊聲好像還在耳邊。原來有些瞬間被點燃后,火是不會滅的。” 這種帶著回憶的敘述,讓 “點燃” 有了時間的厚度。
四、語言表達:讓 “火苗” 有溫度
很多學生寫 “點燃” 時,喜歡用 “我的心里燃起了一團火” 這樣的句子。其實,不如用具體的描寫讓 “點燃” 更有溫度。語言就像柴火,得選對了,火焰才能燒得旺。
怎么把 “感動的點燃” 寫具體?有個學生寫過這樣的句子:“聽到她愿意借我筆記時,鼻子突然有點酸,趕緊低頭翻書包,假裝找東西。她的聲音很輕,卻像劃了根火柴,把剛才還覺得冷的教室,照得暖暖的。” 比起 “我很感動”,這樣的描寫更能讓讀者感受到那份暖意。
寫 “覺醒的點燃” 時,可以避開直接的表述。比如:“盯著試卷上的紅叉發呆,突然看到桌角的便利貼,是自己上周寫的‘再難也要弄懂’。陽光剛好照在‘要’字上,突然就拿起了筆。” 動作和細節的描寫,比 “我突然想通了” 更有力量。
還有 “傳遞的點燃”,有個學生是這么寫的:“把傘遞給沒帶傘的學弟時,他說了句‘謝謝學長’。突然想起去年下雨,也是個陌生的學長把傘借給我。風有點大,傘柄在手里暖暖的,好像有什么東西,從去年傳到了今天。” 具體的場景和感受,讓抽象的 “傳遞” 有了依托。
有時候,環境描寫也能幫上忙。比如寫 “點燃” 時的場景:“晚自習的教室很安靜,只有筆尖劃過紙的聲音。解出那道數學題時,窗外的月亮剛好從云里鉆出來,照亮了草稿紙上畫了又改的算式。那一刻,好像有什么東西在心里炸開了,暖暖的,亮亮的。” 環境的烘托,讓 “點燃” 的瞬間更有氛圍感。
要避免用太多華麗的詞藻,初中生的文字貴在真誠。有個學生寫得很樸實:“以前覺得幫別人做事挺傻的,直到那次幫鄰居奶奶提菜,她夸我‘真是個好小伙’。那句話聽著挺普通,可那天晚上吃飯,覺得菜都比平時香。” 這樣的句子雖然簡單,卻比刻意雕琢的文字更能打動人。
五、視角創新:換個角度看 “火光”
如果大家都從自己的角度寫 “點燃”,不妨試試換個視角,也許能有新的發現。就像看篝火,從不同的位置看,火苗的樣子也不一樣。
比如從 “被點燃者” 的角度來寫。有個學生寫自己轉學后的經歷:“剛轉來的那周,總一個人坐在角落。班長把班會記錄本遞給我,說‘幫我看看有沒有寫錯的’。本子上的字歪歪扭扭的,可我知道,她是想讓我覺得自己是班里的一份子。那天的夕陽透過窗戶,照在本子上,暖烘烘的。” 這種視角能讓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 “點燃” 的溫暖。
也可以試試 “點燃者” 的視角。比如自己如何無意中點燃了別人。有個學生寫過這樣的事:“看到同桌在偷偷哭,想起媽媽說過‘遞張紙巾比說什么都管用’。把紙巾放在她桌上時,沒敢看她。后來她把自己的零食分給我,才知道原來不經意的一個小動作,也能讓人心里亮起來。” 這種視角能讓 “點燃” 多一層反思的意味。
甚至可以用 “物件自述” 的方式。有個學生以 “舊臺燈” 的口吻寫:“我是小主人的臺燈,燈泡已經換過三次了。以前他總愛對著我發呆,直到有天他在我旁邊貼了張紙條‘為了夢想,加油’。從那以后,每天晚上,他寫字的影子在墻上晃啊晃,我知道,他心里的那盞燈,比我的光亮多了。” 這種擬人化的視角,會讓故事更有趣味性。
還有 “時間” 的視角,比如幾年后回望當年的 “點燃” 瞬間。“現在看著書桌上的獎牌,總想起第一次參加比賽時的緊張。當時老師在我手心畫了個星星,說‘緊張就摸摸它,我在下面看著你’。那時候的星星早就看不見了,可每次緊張,手心好像還能感覺到溫度。原來有些點燃,能暖一輩子。” 時間的沉淀,讓 “點燃” 的意義有了新的解讀。
六、避免誤區:別讓 “火苗” 熄滅
寫作時有些常見的誤區,就像堆篝火時沒處理好柴草,容易讓 “火苗” 熄滅,影響表達效果。
不要把 “點燃” 寫得太刻意。有些學生喜歡寫 “經過這件事,我心里被點燃了”,這樣的表述太直白,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美感。不如用具體的變化來體現,比如 “從那以后,每天早上我都會主動和同學打招呼”,或者 “遇到難題時,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放棄了”。
也不要為了 “點燃” 而編造情節。有個學生寫自己被老師的話 “點燃”,但細節卻很空洞:“老師說的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 其實,真實的小事更有力量,比如 “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指著錯題說‘這里拐個彎就對了’,說話時的熱氣吹到我的練習冊上,突然就明白了”。真實的細節比虛構的抒情更能打動人。
還要注意避免 “萬能素材” 的套用。比如不管什么主題都寫 “運動會上同學為我加油,點燃了我的斗志”,這樣的素材用多了就失去了新意。其實,每個學生的生活都有獨特的細節,哪怕是 “一次成功的值日”“一句陌生人的提醒”,只要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能出彩。
另外,不要忽略 “點燃” 后的余溫。有些文章只寫 “點燃” 的瞬間,卻沒寫之后的影響,就像只點燃了引柴,沒架上木柴,火焰很快就滅了。有個學生寫得很好:“那次被老師鼓勵后,我開始每天背五個單詞。現在已經堅持三個月了,雖然進步不大,但每天翻開單詞本,都能想起老師當時的眼神,好像那團火還在燒著。” 這種對后續影響的描寫,讓 “點燃” 更有力量。
七、修改提升:讓 “火焰” 更旺
寫完初稿不是結束,修改能讓 “點燃” 的過程更清晰,就像給篝火添柴,讓火焰燒得更旺。修改時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先看看有沒有 “多余的柴草”。有些句子看似華麗,其實對表達 “點燃” 沒什么幫助。比如 “我的心里像被太陽照亮,充滿了無盡的光芒”,這樣的句子不如 “那天之后,放學路上總能哼起歌來” 來得實在。修改時,要刪掉那些空洞的抒情,保留有具體內容的描寫。
再檢查細節是否 “扎實”。比如寫 “媽媽的鼓勵”,如果只說 “媽媽的話讓我很受鼓舞”,就很籠統。可以改成 “媽媽把削好的蘋果放在我書桌上,說‘累了就歇會兒,不急’,蘋果的香味混著她的聲音,突然就覺得有勁兒了”。細節越具體,讀者的感受就越真切。
還要看看 “點燃” 的 “節奏” 是否合適。有時候前面鋪墊太多,“點燃” 的瞬間反而顯得平淡;有時候又太急于 “點燃”,少了醞釀的過程。可以試著調整段落的順序,讓 “點燃” 的過程更自然。比如有個學生初稿里先寫自己變得開朗,再寫被同學鼓勵的經歷,修改后先寫自己以前很內向,再寫同學如何主動和他說話,最后寫自己的變化,“點燃” 的節奏就順暢多了。
也可以讀給別人聽聽,看看哪里沒 “點燃” 到位。有時候自己覺得很清楚的地方,別人可能沒什么感覺,這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細節不夠,或者情感表達得不夠到位。有個學生寫 “點燃” 的瞬間,一開始只說 “我突然就明白了”,同學聽了沒感覺。后來他修改成:“盯著那道被圈出來的錯題,突然想起老師說‘別怕錯,錯了才知道哪里要改’,手里的筆好像被燙了一下,趕緊拿起橡皮擦掉錯誤的地方。” 這樣一改,“點燃” 的感覺就出來了。
寫 “點燃” 這樣的主題,說到底是寫那些讓生命變得更明亮的瞬間。對初中生來說,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敘事,只要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觀察就好。生活中的那些小善意、小發現、小成長,其實都是 “點燃” 的素材。希望通過這些指導,能幫助學生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寫作思路,用文字描繪出那些 “點燃” 的瞬間,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溫度與力量。也許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里,藏著這么多被 “點燃” 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