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巴中中考 于困頓處生長 -“韌性的力量” 記敘文寫
來源:好師來語文學習作者:格子
韌性是面對惡劣環境的力量,韌性是突破封鎖的力量。在絕境中突圍,韌性還能成為激發創新的力量。當青蒿變成抗瘟救病的良藥青蒿素,這更是個體的力量變為韌性的力量。
任務一:根據自己和他人身上發生的事,以'韌性的力量”為題,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記敘文。
“韌性” 這兩個字,聽起來總帶著點沉甸甸的力量。它不是一飛沖天的爆發力,更像春草頂破凍土的那股勁兒 —— 慢慢來,卻始終在使勁。同學們拿到 “韌性的力量” 這個題目,或許會想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其實,真正打動人的韌性,往往藏在我們身邊的日常里。作為陪伴大家走過不少成長瞬間的語文老師,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從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中,挖出那些帶著體溫的、關于韌性的故事,讓文字里也長出那股 “頂破凍土” 的力量。
一、審題:給 “韌性” 找個具體的落腳點
不少同學看到 “韌性”,就想著寫 “堅持不懈”“永不放棄”,這些當然是韌性的表現,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容易寫成口號。其實,韌性更像一棵大樹 —— 它得有扎根的土壤(具體困境),有生長的姿態(應對方式),最后還要有枝繁葉茂的結果(帶來的改變)。
比如有個學生寫奶奶學用智能手機,一開始總把 “微信” 說成 “威信”,視頻時手一抖就掛斷,氣得把手機往沙發上拍。但她發現,奶奶每天趁大家睡午覺時,偷偷拿個小本子記步驟,“發語音要按住麥克風,松手就發送” 這句話,被紅筆描得看不清原字。后來奶奶不僅能發朋友圈,還學會用地圖查公交,甚至在家族群里教其他老人操作。這個故事里,“韌性” 就落在了 “記筆記”“反復試” 這些具體動作上,比單純說 “奶奶很有韌性” 要實在得多。
也可以想想,韌性不一定是 “打敗困難”,有時 “帶著傷疤繼續走” 也是一種韌性。有個男生寫自己打籃球時摔斷了胳膊,康復后投籃總偏,隊友開玩笑說他 “胳膊彎得像香蕉”。他沒放棄,每天放學后對著墻練,一開始球總彈回來砸到胸口,后來慢慢找到新的發力方式 —— 用手腕代償受傷的肘部。雖然沒能回到從前的水平,但他成了隊里最會傳球的人。他說:“原來韌性不是非要變回原來的樣子,是知道哪里壞了,就琢磨著換條路走?!?這樣的理解,就讓 “韌性” 有了更細膩的層次。
二、選材:從 “小困境” 里挖出 “大力量”
很多同學覺得,寫韌性就得找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不然。生活里那些 “啃不動” 的小難題,反而更容易寫出真實感。關鍵是要找到那個讓你 “卡殼” 又 “不甘心” 的瞬間 —— 可能是一道總做錯的數學題,一段練不熟的樂器旋律,甚至是和朋友鬧別扭后拉不下臉的尷尬。
有個女生寫自己轉學到新班級,因為口音被嘲笑,整整一個月不敢舉手發言。后來她發現班主任總在早讀時站在她旁邊,用手指著課本上的拼音,輕輕跟著她的節奏念。有天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老師突然讓她讀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 那段,她緊張得聲音發顫,卻發現同桌悄悄在課本上畫了個咧嘴笑的小人。讀完坐下時,手心全是汗,但心里像有什么東西松了 —— 原來韌性不是一下子變得勇敢,是有人推一把時,敢往前挪半步。這個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讓人真切感受到韌性生長的溫度。
還有個學生寫爺爺種葡萄,那年春天倒春寒,剛冒芽的藤蔓全凍蔫了。爺爺沒像鄰居那樣砍掉重栽,而是把凍壞的枝條剪短,在根部堆上稻草,每天中午搬個小馬扎坐在葡萄架下,用布蘸著溫水擦剩下的芽苞?!熬拖窠o孩子擦臉蛋似的”,他在作文里寫道。后來葡萄藤真的緩過來了,秋天結的果子雖然少,卻特別甜。這個素材里,“堆稻草”“擦芽苞” 這些細節,讓韌性變得可觸可感。
要避免選那些離自己太遠的素材。有同學寫消防員救火體現韌性,可既沒見過現場,也不了解消防員的工作,寫出來只剩 “他們很勇敢” 這樣的空話。不如寫自己親眼見過的 —— 比如小區保安在暴雨里疏通下水道,渾身濕透卻笑著說 “水退了大家好走路”,這樣的故事反而更有力量。
三、細節:讓韌性在 “動作” 里顯形
記敘文的魔力,往往藏在那些能被 “看見”“聽見”“摸到” 的細節里。寫韌性時,與其說 “他很有韌性”,不如描述他握緊的拳頭、反復摩挲的衣角,或是那句被嚼爛了的口頭禪。
有個男生寫自己學騎自行車,摔了七次后想放棄,卻看見爸爸蹲在不遠處的樹蔭下,用樹枝在地上畫圈?!叭Ξ嫷猛嵬崤づ?,像我騎車的軌跡”,他寫道。爸爸沒催他,只是把樹枝遞給了他:“你看,圈畫砸了能重畫,車騎歪了能扶正,有啥不一樣?” 這句話和地上的歪圈,成了他堅持下去的理由。這里的 “畫圈”“遞樹枝”,就是韌性的 “替身”,比直接抒情更有說服力。
還有個女生寫外婆患了白內障,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卻堅持要繡完給表妹準備的嫁妝 —— 一幅 “百福圖”。她描述外婆穿針時的樣子:“左手舉著線頭,右手捏著針,胳膊抬得高高的,像舉著什么寶貝。陽光從窗縫里漏進來,正好照在她花白的頭發上,我突然發現,她的睫毛上沾著細小的線頭,像落了層白霜。” 這段描寫里,沒有 “堅韌” 之類的詞,卻讓讀者感受到了那股不肯服輸的勁兒。
要注意細節的 “真實性”。有同學寫 “媽媽熬夜給我織毛衣”,說 “她的手指在毛線里翻飛,一夜沒合眼”,這就不太可信 —— 誰的手指能一直翻飛?不如寫 “媽媽打一會兒就揉揉肩膀,臺燈把她的影子投在墻上,像個歪歪扭扭的驚嘆號”,這樣的細節才帶著生活的質感。
四、情感:讓韌性里藏點 “小脆弱”
很多同學寫韌性,總想著要 “堅強到底”,其實偶爾流露的脆弱,反而讓韌性更真實。就像彈簧,先有壓縮,才有反彈。寫故事時,可以寫寫主人公想放棄的瞬間,甚至是偷偷掉眼淚的時刻 —— 關鍵是寫出 “為什么沒放棄”。
有個學生寫自己參加長跑比賽,跑到最后一圈時,膝蓋像被針扎,喉嚨里全是血腥味。他想停下來走幾步,卻看見操場邊的香樟樹 —— 去年臺風把它吹斷了半根枝椏,現在斷口處竟冒出了新綠。“那點綠歪歪扭扭的,像個倔強的小拳頭”,他寫道。這個發現讓他咬著牙沖過終點,雖然沒得名次,但他摸著膝蓋笑了 —— 原來韌性不是不疼,是疼的時候還想再往前挪挪。
也可以寫寫 “被別人的韌性打動” 的瞬間。有個女生寫校門口的修鞋攤,攤主是個失去右手的老爺爺,總用左手拿著錐子,一點點往鞋上扎孔。有次她的運動鞋開了膠,看著老爺爺用下巴抵住線軸引線,左手的老繭蹭得鞋面沙沙響,突然覺得 “他手里的錐子,比我們教室里的鋼筆還厲害 —— 鋼筆寫的是字,他縫的是日子”。這種從他人身上感受到的韌性,往往更有感染力。
要避免 “假裝堅強”。有同學寫自己骨折后堅持上學,說 “我從沒掉過一滴淚”,這固然讓人佩服,但如果寫寫 “夜里疼得睡不著,偷偷數天花板上的紋路,天亮了還是笑著跟媽媽說沒事”,這樣的韌性里帶著溫情,反而更動人。
五、結構:讓故事像藤蔓一樣自然生長
好的記敘文結構,不該是硬邦邦的框架,而像藤蔓攀著竹竿 —— 有主心骨(線索),也有自由生長的枝丫(細節)。寫 “韌性的力量”,可以用 “困境出現 — 嘗試與掙扎 — 發現轉機 — 獲得成長” 這樣的脈絡,但不必刻意分段,讓故事自己往前流。
有個學生寫 “養多肉” 的經歷:開頭寫自己買的多肉因為澆水太多爛了根,葉子掉得只剩兩片;中間寫她查資料,把剩下的葉片放在沙土上,每天早上蹲在窗臺邊看,看了半個月也沒動靜,差點想扔掉;轉折發生在某天暴雨后,她發現葉片邊緣冒出個米粒大的綠芽,“裹著層水膜,像個剛出生的小娃娃”;最后寫半年后,那盆多肉長得滿滿當當,她在作文結尾說:“原來韌性不是急著長大,是爛了根也敢從頭再來?!?這個故事順著 “多肉的生長” 自然推進,韌性的力量也跟著慢慢顯現。
也可以用 “物” 作為線索串聯起不同的韌性故事。比如有個男生寫爺爺的舊鋸子:先是爺爺用它鋸木頭時,鋸條斷了還堅持用斷口鋸完;后來寫自己學鋸木頭,鋸得歪歪扭扭想放棄,爺爺說 “鋸子要順著木紋走,就像人要順著難處走”;最后寫爺爺去世后,他用那把鋸子做了個小書架,“鋸子磨得發亮,像爺爺看著我的眼睛”。一把鋸子,串起了兩代人的韌性,結構既清晰又有溫度。
要避免 “流水賬” 式的結構。有同學從早上寫到晚上,把一天做的事全寫了,卻沒突出 “韌性” 在哪里。其實可以聚焦一個片段,比如 “一個下午的練琴時間”“一次失敗的實驗課”,把這個片段里的掙扎、堅持寫透,反而比寫一整天更有力量。
寫 “韌性的力量”,說到底是寫 “人”—— 寫那些在難處里沒低頭的人,寫那些摔了跤還想爬起來的瞬間。它可能不轟轟烈烈,甚至帶著點笨拙,但只要是從心里長出來的故事,就一定能打動人心。就像老話說的 “麻繩專挑細處斷,生活偏欺苦命人”,可偏偏是那些被生活磨過的地方,最容易長出韌性的鎧甲。希望同學們能在自己的故事里,找到那片磨出鎧甲的地方 —— 那里,藏著最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