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守護神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一位不識字的外婆,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親情的模樣。從清晨的早飯到深夜的鋪床,從書包里的溫度到佛像前的祈禱,她用一生的煙火氣為孫輩搭建起遮風擋雨的港灣。當懵懂的孩童打碎了她最珍視的佛像,她卻用寬容教會我們:比神明更永恒的,是血脈里的溫情。作文正文:
當你感到無助時,回到家里得到的一聲安慰、一份鼓舞是親情;你在外面飽受風吹雨打時,回到家里得到一碗熱騰騰的湯是親情;當你在外工作,親人等你歸來的是親情。
童年時代的我和外婆一起生活,她沒有文化,卻懂得人生是什么?每天早上當公雞報曉時,外婆就會起來準備早飯,看到時間差不多了,就會到我的床邊把我叫醒。在飯桌前,我會看到充滿、暖氣的早飯。我吃早飯時,外婆會幫我收拾書包,待我一下飯桌,就會把書包遞給我。在我走出門前,她總會幫我弄好身上的衣服,最后摸摸我的小腦袋,笑著說:“上學去吧!”
每天放學回到家,我總是先去做作業,雖然飯桌上擺著外婆早已精心準備好的飯菜。她不識字,但她總愛在我寫作業時左看右看。晚上睡覺前,她會為我把床鋪好,如果是在大冬天時,外婆會當我的.“熱水袋”,最后看著我睡下了,再熄燈去睡覺。
外婆,給予了我的是“最完整的服務”。
外婆很迷信,經常去廟里燒香拜佛。每次我考試時,她都會為我祈求神靈的保佑。她在家里也供了佛神,佛像就放在她的房間里。一次,我對佛神起了好奇心,就到外婆的房間里去探了個究竟。佛像的位置高了點,我夠不到,就在腳下墊了一張椅子站上去,卻一不小心把佛像弄破了。外婆進來后,她卻沒有責備我,我卻知道,那是外婆最敬重的東西。
沐浴在親情里,我得到了無盡的愛與無盡的寬容,直到現在,以前經歷的一切往事依舊在我耳畔回響。我知道,它將永遠埋葬在我的心靈深處!
詳細點評:
1. 寫作優點分析:
情感真摯,細節動人
文章通過“公雞報曉時準備早飯”“摸小腦袋說‘上學去吧’”“當熱水袋暖被窩”等生活化細節(第二段),將外婆的關愛具象化。尤其是“書包遞給我”的連貫動作描寫,畫面感強,符合兒童視角的觀察邏輯。
文化符號運用巧妙
用“燒香拜佛”作為貫穿線索(第四段),既展現代際觀念差異,又暗喻外婆將孫輩視為“小神明”的虔誠。佛像破碎事件中“沒有責備”的留白處理(第四段末句),含蓄傳達出外婆將親情置于信仰之上的深意。
結構首尾呼應
開篇用排比句定義親情(首段),結尾以“埋葬在心靈深處”收束(末段),形成情感閉環。比喻“熱水袋”與“心靈深處”形成溫度呼應,增強整體性。
2. 寫作不足與建議:
人物刻畫稍顯單薄(建議強化)
對外婆的描寫多停留在行動層面,可補充外貌特征或語言特色。例如在第二段“摸摸我的小腦袋”后,可加“她掌心的老繭蹭得我發癢”,通過觸覺深化形象;在燒香場景(第四段)可增加“外婆跪拜時銀發像一團蓬松的蒲公英”等比喻。
過渡銜接生硬(建議調整)
第三段末句“最完整的服務”略顯突兀,可改為“最完整的星光”——既呼應后文“黑夜”“熄燈”意象,又避免將親情物化為“服務”。第四段開頭“外婆很迷信”宜改為“外婆總說菩薩住在她的皺紋里”,用詩化語言替代直接評判。
結尾升華力度不足(建議深化)
原文末段“埋葬在心靈深處”稍顯沉重,可改為“我知道,那些清晨的霧氣、深夜的棉被和打翻的香爐灰,早已長成我心田里的年輪”。用“年輪”比喻時光沉淀,比“埋葬”更具生命力。
語言表達可更童趣(建議潤色)
如“懂得人生是什么”(首段)對小學生而言過于抽象,可改為“卻懂得怎么把日子過得冒熱氣”;“最完整的服務”(第三段)可替換為“最暖和的星星被子”,更符合兒童認知。
修改示例(第四段優化):
原句:“外婆很迷信,經常去廟里燒香拜佛。”
優化:“外婆的銀鐲子總叮當作響,像串著無數個心愿。每逢初一十五,她必挎著竹籃往廟里去,籃子里躺著裹紅紙的米糕——她說菩薩吃了甜食,才會把福氣吹進我的書包。”
(注:通過聽覺(銀鐲)、視覺(紅紙米糕)、通感(吹福氣)增強畫面感,避免“迷信”的負面色彩)
總評:
文章以“佛”為眼,用童真視角完成親情的雙重解構:外婆將孫輩奉若神明,孩童卻打碎神像,最終發現真正的信仰源于血脈。若能增強場景的鏡頭感(如增加燒香時的光影、氣味描寫),并提煉如“外婆的皺紋是另一種經文”等核心意象,文章將更具感染力。總體而言,真摯的情感已超越技巧,恰如文中所言:最樸素的陪伴,本就是最動人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