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夜的餃子趣事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春節,是闔家團圓、充滿歡樂祥和氛圍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夜晚,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在大年三十獨自包餃子的經歷,與看春晚、玩游戲等傳統過年活動相互交織,展現了別樣的春節風情,讓我們感受到春節里動手制作美食帶來的獨特樂趣以及家庭團聚的溫馨。作文正文:
大年三十,家家張燈結彩,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大年十三家家吃團圓飯,看春晚聯歡晚會,喜歡玩電腦的我們正在玩游戲,準備玩一個通宵。但我卻和以往不同,由于十分餓,我看有沒有什么吃的,爸媽又不在家,我發現肉,青菜和面粉,心想,不如來包餃子吧,我說干就干。
我把青菜洗得十分的干凈,把青菜切成碎末,我開始唱起小歌來,左切切,右切切,上切切,下切切,沒有哪里我不切……;很快,青菜切好。我從冰箱里把肉拿出來,在熱水里泡十五分鐘,肉變軟,我把肉取出來,放在一塊菜板上,我便使出我的大絕招,“肉末亂砍”。我剁不到一會兒,手就酸沒力氣,臉上一副十分累的表情,澎湃的熱情猶如大火被水給撲滅。我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餃子在我肚中徘徊時,我就立刻又有力氣,拿著刀用勁的剁,功夫不負有心人,肉終于被我剁成肉末。接著就是拌面,我先找來一些水,把面粉加水后面成面團,左錘右打,終于把面團也做好。下面最難的是做包子皮,我拿來面棍,左推推右推推,前推推,后推推,一個超薄的x皮做好。我把餃餡放入皮中,把交結處按緊,我這個餃子就做好。一個有普通餃子的十個大,放在桌子上像挺著大肚子的將軍。包十多個,面不夠,餡也不多,把最后一個包完后就下餃子,由于餃子太大,一次只能下五六個,燒十五分鐘左右,第一鍋熟,爸媽回來,把我的`餃子拿去給別人吃,還好我還有十來個,我又下第二鍋,等的時候在看電視,過一會,我想應該熟吧,一看一個也沒,原來被爸媽這兩只“老鼠”偷吃,于是我下第三鍋,我就站在那里看著餃子,終于熟,我迫不及待地吃一口,真香太好吃,太有意思……
過春節真開心,自己包餃子更開心!,此時北京時刻12:00,電視發出報時的聲音,屋外響起爆竹聲。
詳細點評 :
優點: 1. 選材新穎:在大年三十這個特殊的背景下,沒有著重描寫傳統的團圓飯、春晚等常規過年場景,而是聚焦于自己包餃子的有趣過程,選材角度獨特,給讀者帶來新鮮感,使文章區別于常見的春節記敘文。 2. 情節曲折有趣味性:包餃子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切菜、剁肉時遇到的困難,如手酸沒力氣,到后面做餃子皮的不易,再到下餃子后餃子被爸媽“偷吃”的小插曲,情節富有變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吸引讀者持續閱讀下去。 3. 語言生動活潑:運用了較多口語化、形象化的表述,如“左切切,右切切,上切切,下切切”“肉末亂砍”“左推推右推推,前推推,后推推”等,使文章語言充滿童趣,具有很強的畫面感,讓讀者能夠輕松地想象出作者包餃子時的可愛模樣和忙碌場景。 4. 主題清晰明確:圍繞春節期間自己包餃子展開,結尾點明“過春節真開心,自己包餃子更開心”,清晰地傳達出在春節這個特殊時刻,通過自己的勞動制作美食所帶來的獨特快樂和滿足感,升華了主題。 不足: 1. 部分用詞不準確:例如“我便使出我的大絕招,‘肉末亂砍’”,“亂砍”一詞不太恰當,可改為“亂剁”,使表達更準確;還有“一個超薄的 x 皮做好”,這里的“x”應明確為“餃”字,否則會讓讀者感到困惑。 2. 描寫稍顯粗糙:在描述包餃子的一些關鍵環節,如面團的制作、餃子皮的搟制等過程中,缺乏更細致的描寫,例如面團的軟硬度、餃子皮的形狀和厚度等細節都可以進一步刻畫,以便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包餃子的全過程。 3. 情感深度可加強:雖然文章提到了自己包餃子很開心,但整體情感表達相對較淺,可以深入挖掘一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內心感受,比如克服困難后的成就感、對家人未能一起包餃子的遺憾等情感,使文章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 建議: 1. 修改用詞,確保表達準確清晰,避免使用容易產生歧義的表述,如將“一個超薄的 x 皮做好”改為“一個超薄的餃皮做好”。 2. 在描寫包餃子的過程中,增加更多細節描寫,如“我小心翼翼地將面粉倒入盆中,緩緩加入清水,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拌,直到面粉變成一團柔軟且富有彈性的面團,不沾手也不沾盆”,這樣能使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包餃子的過程。 3. 深化情感表達,可以在文中適當增加一些對自己內心感受的描述,比如在爸媽不在家時的孤獨感、包餃子過程中對家人的思念以及最后吃著自己包的餃子時的滿足和幸福等情感,這樣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讓讀者更能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