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親,傳承情長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圍繞作者在清明節隨媽媽回老家祭奠姥爺展開,通過對路上所見所聞以及在姥爺墳前祭掃場景的描寫,展現了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和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作文正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熟悉的詩句在我耳邊響起。
今年清明節,媽媽帶我回到了老家,在車上的兩個多小時,我不斷看到路兩旁綠油油的麥地里,有人在燒什么東西。媽媽說,那是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讓他們在地底下有錢花。到了大姨家,我和大姨二姨還有媽媽一起去了姥爺的墳旁,姥爺已經去世了10多年了,我從來都沒見過姥爺,只能想像姥爺的樣子,很慈祥。到了姥爺的墳旁,周圍已經有些人在燒紙了,我問媽媽為什么要在麥地里燒紙,媽媽說以前大家都沒錢,并且農村沒有專門的墓園,所以大家都把親人埋葬在自家的麥地里。
媽媽在墳前畫了一個半圓當做一個小門,把冥幣和疊好的金x寶和黃紙放在小門里,在點著,媽媽邊點邊說:“爸呀,我們給你送錢來了,您收好,別舍不得花,花不完就存到銀行里?!蔽乙矊褷斦f:“姥爺,我來看你啦,你愛喝酒,買點酒喝,別委屈自己了?!?/p>
清明節,有的地方還有吃冷食的習俗,傳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清明節不僅要掃墓,還有踏青,插柳等習俗,雖然我沒有見過姥爺,但我想姥爺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老人,姥爺,希望你能在天堂過得幸福安逸,姥爺,我們都很想你!
詳細點評 :
(一)優點 1. 結合詩句,引入主題 開篇引用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巧妙地營造出清明節的氛圍,為后文講述祭掃姥爺的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調,使讀者能夠迅速進入情境。 2. 生活場景與習俗融合 · 文中對路上人們燒紙錢現象的描寫,如“在車上的兩個多小時,我不斷看到路兩旁綠油油的麥地里,有人在燒什么東西。媽媽說,那是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讓他們在地底下有錢花”,生動地展現了農村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讓讀者了解到不同地區在清明節的獨特紀念方式。 · 對媽媽在姥爺墳前畫半圓、放冥幣等祭掃行為的描寫,細致入微,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現場,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對逝者的敬意。 3. 情感真摯,自然流露 作者雖然從未見過姥爺,但通過媽媽的講述和自己的想象,對姥爺充滿了親切感。在文中,作者與姥爺的“對話”以及最后的祝福,如“姥爺,我來看你啦,你愛喝酒,買點酒喝,別委屈自己了”“姥爺,希望你能在天堂過得幸福安逸,姥爺,我們都很想你”,情感真摯,打動人心。 4. 內容豐富,介紹習俗 除了描寫掃墓的過程,文章還提到了清明節吃冷食、踏青、插柳等習俗,并簡單介紹了吃冷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使讀者對清明節的習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不足 1. 部分表述可優化 · “媽媽在墳前畫了一個半圓當做一個小門”這句話中,“當做”使用不太準確,可改為“當作”。 · “把冥幣和疊好的金x寶和黃紙放在小門里”中,“金x寶”表述不清,應明確具體名稱,比如“金元寶”。 2. 情節連貫性稍欠 在敘述過程中,從路上看到燒紙錢到在大姨家準備去祭掃,再到祭掃過程和提及其他習俗,情節轉換略顯突兀,缺乏一些過渡性的語句來使文章更加流暢。 3. 深度略有不足 文章主要側重于對祭掃過程和習俗的表面描述,對于清明節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家族情感傳承等方面的探討可以更加深入。 (三)具體建議 1. 修改表述錯誤 將“當做”改為“當作”,明確“金x寶”為“金元寶”,使文章語言更加準確規范。 2. 增強情節連貫性 在不同情節之間添加一些過渡語句。例如,在看到路兩旁燒紙錢的現象后,可以這樣過渡:“看著這一路上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舉,我不禁想到馬上就要見到素未謀面的姥爺,心情也變得愈發沉重。”在結束祭掃姥爺的情節后,提及其他習俗時可以這樣過渡:“祭掃完姥爺,媽媽告訴我,清明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呢?!?/p> 3. 挖掘文化內涵 可以在文中適當增加一些關于清明節文化意義的內容。比如,在描述祭掃習俗時,可以解釋一下為什么人們要在墳前畫半圓、燒紙錢等行為背后所代表的對逝者的思念和祝福的寓意。在提到吃冷食、踏青、插柳等習俗時,可以深入探討這些習俗的起源和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使文章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