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與夢想交織的時光
來源:網(wǎng)絡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以獨特的筆觸描繪清明時節(jié)的景象,從自然景觀到對祖先的思念,再到對夢想的思考,展現(xiàn)了清明這個特殊節(jié)日豐富的內涵和情感。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感悟,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詩意和溫情的世界。作文正文:
淡白的梨花沒有來,天街的煙雨沒有來,河邊的薺菜沒有來。然而你還是來了,帶著亙古的炊煙。
站在還是一片蒼白的草地上,一股生命的氣息從蘇醒的泥土里緩緩升起。那隱隱的綠意,讓我想起中國的潑墨大寫意山水畫,那意境似遠實近,若即若離,滿紙大氣卻又意蘊含蓄。生命的力量不急著爆發(fā),只是淡淡的接近花開的季節(jié)。
花將開未開,站在溫暖的陽光中,聆聽她們等待花開的夢想。風把頭發(fā)吹的亂亂的,仰起頭來看到幾只風箏正穩(wěn)穩(wěn)地飄在天上,讓我想起《紅樓夢》中寶釵的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一個人要是有夢想,就會活得更有激情。一本書中說過:“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那么拼命的時候,是多么美好啊!”
說起夢想,便想到介子推。在人人都想盡辦法爭名奪利的時候,他決然的與老母隱居于寂寂青山中,那名利只是別人的夢想,他的夢想只是過平靜的日子。一個人只有經(jīng)歷了繁華,才有資格說看透繁華,而在繁華中能看透繁華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老家的人總把清明節(jié)叫做寒食節(jié),看過一些資料,知道它們原本是兩個不相干的節(jié)日,只因日子近,才合為一個。不過,它們的本意都是為了紀念。
紀念,是一個有感情的詞。很想感謝祖先創(chuàng)造了清明這么一個節(jié)日,讓我們無可寄托的感情有處停歇。紀念未免過于正式,相比之下懷念更為溫暖,恰似這明媚的陽光將我們帶進一段散發(fā)著老粗餅味道的回憶中去:那些聚在一起搟餅的農家婦女呀,那骨碌轱轆的搟面杖聲呀,那裊裊升起的輕煙呀,她們的身后是綴滿杏花花苞的樹枝,地上是孩子折回來的柳條……
一陣風吹來,我看著湛藍的天空,突然想到一句話:陌上花將開,彼可緩緩歸矣。
詳細點評 :
(一)優(yōu)點 1. 描寫生動,富有畫面感 · 第一段:“淡白的梨花沒有來,天街的煙雨沒有來,河邊的薺菜沒有來。然而你還是來了,帶著亙古的炊煙。”開篇通過對梨花、煙雨、薺菜這些清明時節(jié)典型物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新而略帶惆悵的氛圍,“帶著亙古的炊煙”則增添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仿佛清明承載著千年不變的情感與記憶。 · 第二段:“站在還是一片蒼白的草地上,一股生命的氣息從蘇醒的泥土里緩緩升起。那隱隱的綠意,讓我想起中國的潑墨大寫意山水畫,那意境似遠實近,若即若離,滿紙大氣卻又意蘊含蓄。生命的力量不急著爆發(fā),只是淡淡的接近花開的季節(jié)。”此段對草地、泥土和綠意的描寫細膩入微,生動地展現(xiàn)了清明時節(jié)大自然復蘇的微妙變化,同時巧妙地運用比喻,將眼前的景象比作潑墨大寫意山水畫,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那種朦朧而深遠的意境,把抽象的生命力量具象化,讓讀者更易理解和感受。 · 第三段:“花將開未開,站在溫暖的陽光中,聆聽她們等待花開的夢想。風把頭發(fā)吹的亂亂的,仰起頭來看到幾只風箏正穩(wěn)穩(wěn)地飄在天上,讓我想起《紅樓夢》中寶釵的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一個人要是有夢想,就會活得更有激情。一本書中說過:‘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那么拼命的時候,是多么美好啊!’”這里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面,花未開的狀態(tài)象征著希望和潛力,陽光、風箏等元素進一步烘托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引用《紅樓夢》中的句子和書中的話語,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還增添了文化底蘊,強調了夢想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引發(fā)讀者對夢想的追求與思考。 2. 情感真摯,富有深度 · 第四段:“說起夢想,便想到介子推。在人人都想盡辦法爭名奪利的時候,他決然的與老母隱居于寂寂青山中,那名利只是別人的夢想,他的夢想只是過平靜的日子。一個人只有經(jīng)歷了繁華,才有資格說看透繁華,而在繁華中能看透繁華就看個人的造化了。”以介子推的故事為例,闡述了一種超脫世俗名利、追求內心寧靜的夢想觀,這種對夢想的深刻理解使文章的情感更具深度,也讓讀者在清明的氛圍中,不僅感受到對先人的思念,還能對人生的價值和追求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 第五段:“老家的人總把清明節(jié)叫做寒食節(jié),看過一些資料,知道它們原本是兩個不相干的節(jié)日,只因日子近,才合為一個。不過,它們的本意都是為了紀念。”通過對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關系的介紹,自然地引出“紀念”這一主題,為后文抒發(fā)對祖先的感激之情做了鋪墊,體現(xiàn)了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探究精神。 · 第六段:“紀念,是一個有感情的詞。很想感謝祖先創(chuàng)造了清明這么一個節(jié)日,讓我們無可寄托的感情有處停歇。紀念未免過于正式,相比之下懷念更為溫暖,恰似這明媚的陽光將我們帶進一段散發(fā)著老粗餅味道的回憶中去:那些聚在一起搟餅的農家婦女呀,那骨碌轱轆的搟面杖聲呀,那裊裊升起的輕煙呀,她們的身后是綴滿杏花花苞的樹枝,地上是孩子折回來的柳條……”此段情感真摯流露,表達了對祖先創(chuàng)造清明節(jié)日的感恩之情,同時通過對一系列鄉(xiāng)村生活場景的細膩回憶,如搟餅的婦女、搟面杖聲、輕煙、杏花花苞、柳條等,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溫情和鄉(xiāng)土氣息的世界,使懷念之情更加具體可感,讓讀者能深切體會到清明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傳承情感方面的重要意義。 3. 語言優(yōu)美,富有詩意 · 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那隱隱的綠意,讓我想起中國的潑墨大寫意山水畫”“花將開未開,站在溫暖的陽光中,聆聽她們等待花開的夢想”等,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用詞優(yōu)美典雅,如“亙古的炊煙”“陌上花將開,彼可緩緩歸矣”等,營造出一種古典而詩意的氛圍,與清明的主題相得益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美感。 (二)不足 1. 結構稍顯松散 · 文章整體圍繞清明展開,但各段落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例如從對自然景象和夢想的描寫突然轉到介子推的故事,再到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關系,最后到鄉(xiāng)村生活的回憶,雖然都與清明有關,但銜接不夠緊密,有些跳躍感,使得文章整體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受到一定影響。 2. 部分表述略顯晦澀 · 文中一些句子的表述較為復雜,如“一個人只有經(jīng)歷了繁華,才有資格說看透繁華,而在繁華中能看透繁華就看個人的造化了”,雖然富有哲理,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可能會讓部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理解障礙,影響對文章整體思想的把握。 具體建議 1. 優(yōu)化結構 · 可以在段落之間增加一些過渡性的語句或段落,使文章的線索更加清晰。比如在寫完自然景象和夢想的關系后,可以用一段話過渡到介子推的故事,如“由這清明時節(jié)的自然與夢想,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個在歷史長河中特立獨行的介子推,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堅守與夢想。”這樣可以使文章的轉折更加自然。 2. 簡化表述 · 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句子,可以嘗試簡化表達,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例如前面提到的句子可以改為“一個人經(jīng)歷了繁華后,才能更好地看透繁華,但這也需要一定的個人悟性。”這樣既保留了原句的意思,又降低了理解難度,使更多讀者能夠順暢地領會作者的意圖。 重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