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介子推與節日的淵源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圍繞杜牧詩句展開,介紹了清明節作為 24 節氣與民俗節日的雙重內涵,深入講述了介子推的故事及其與寒食清明的淵源,闡述了清明習俗的由來與發展,展現了傳統節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文正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詳細點評 :
(一)優點 1. 引用經典,開篇點題 · 以杜牧的《清明》詩句開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生動描繪出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行人哀思的氛圍,迅速將讀者帶入清明的情境中,為后文論述清明節的民俗與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調,同時借助經典詩詞,提升了文章的文學性與可讀性,使文章開頭便富有吸引力。 2. 故事敘述,清晰完整 · 詳細講述了介子推的故事,從重耳流亡時介子推的跟隨與功勞,到晉文公復國后介子推的隱居,再到晉文公搜山、放火以致介子推身亡,情節發展脈絡清晰,人物形象鮮明。如“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 19 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等句,簡潔明了地交代了背景與關鍵情節,讓讀者能深入了解故事全貌,為后文清明節日起源的闡述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3. 習俗介紹,豐富多樣 · 對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包括掃墓踏青植樹、禁煙火吃寒食、捏“之推燕”、頭戴柳條圈、插柳條枝等,展示了不同地區在清明時期的特色活動。如“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通過對比南北習俗差異,豐富了文章內容,使讀者對清明習俗有更全面的認識。 4. 語言平實,通俗易懂 · 全文語言表達平實簡潔,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便于讀者理解。例如在描述晉文公搜山和放火的過程時,“晉文公便讓他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簡單直白的敘述方式,使復雜的歷史故事得以清晰呈現。 (二)不足 1. 描寫欠缺,稍顯平淡 · 整體文章以敘述為主,缺乏對場景、人物情感等的細膩描寫,使文章略顯平淡。如講述介子推母子被燒死時,“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大柳樹已經死了”,只是簡單陳述事實,沒有對當時的場景、人物的慘狀以及晉文公等人的反應進行更生動的描寫,難以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2. 深度挖掘,略有不足 · 對于清明節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如它所體現的生死觀、孝道觀念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等,沒有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文章更多停留在故事和習俗的表面介紹,在思想內涵的闡釋上不夠深刻。 具體建議 1. 增加描寫,提升感染力 · 在敘述故事和習俗時,適當增加細節描寫。比如描述介子推母子被燒死的情節,可以這樣寫:“大火熄滅后,晉文公帶著滿心的焦慮與不安疾步上山,只見那棵大柳樹下,介子推母子緊緊相擁,面容已被濃煙熏黑,毫無生氣。介子推的身體早已被烈焰吞噬得面目全非,他的老母親也癱倒在旁,手中還緊緊攥著柳樹枝條,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堅守著什么。晉文公望著這慘烈的景象,雙腿一軟,跪倒在地,捶胸頓足,哭聲在山間回蕩。”通過這樣細致的描寫,能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故事的悲劇性,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2. 深入剖析,升華主題 · 在介紹完清明節的習俗和故事后,可以增加一段對清明節文化內涵的深入探討。例如:“清明節的種種習俗,不僅僅是對介子推個人的紀念,更是中華民族對生命輪回、孝道傳承以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掃墓踏青,是生者對死者的緬懷與追思,寄托著我們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之情;而插柳戴柳,則寓意著人們對生命力的向往與敬畏,象征著生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生生不息。這些習俗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們連接祖先與現代的情感紐帶,指引著我們在時代的變遷中,始終堅守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感恩。”這樣可以使文章在思想層面上得到提升,讓讀者對清明節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