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的波折命運:從濫竽充數到學藝有成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南郭先生逃離齊國后,在趙國、楚國繼續濫竽充數,最終在楚國面臨斷頭之危。絕境中他回頭,向齊湣王認錯,得齊湣王相助,刻苦學習吹竽,終獲成功,過上美好生活。
作文正文:
南郭先生從皇宮連滾帶爬的逃回家鄉。可剛到家,消息不脛而走:一個人不會吹竽卻裝模作樣的給齊湣王吹竽,詭計敗露,逃出皇宮,齊湣王大怒……南郭先生聽到這兒,心中想:不行了,這家也呆不下去了,若官兵追到這兒我的腦袋搬家不說還要連累家人。
南郭先生竄到了秦國。聽說這里有座云觀山,山上住著一位須髯花白的老人,他吹竽的本領極高。但他不知怎的,從不收弟子。南郭先生心想:這是我脫胎換骨的好機會,無論多難,我也要上山拜師。
南郭先生收拾好行裝,離開了家。他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云觀山,由于一路奔波勞累,他眼前一黑,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一張床上,耳邊傳來一陣竽聲,如百靈鳥的歌聲那樣動聽。他向外望去,只見一位慈眉善目老人在吹竽。老人見他醒了,便說:“你醒了,你暈倒在山腳,我把你背回來了。”從談話中,南郭先生知道他就是那位自己要找的人。
南郭先生立刻跪下,唏噓著將自己不堪的過去告訴了老人并希望他能收自己為徒。可老先生面露難色說自己從不收徒弟,讓他回去。南郭先生長跪不起邊磕頭邊苦苦地懇求,直至夕陽西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老先生被他的真誠感動了。他想,雖然破了規矩,但他覺得能拯救一個迷途知返者也值。于是決定收他為徒并約法三章。此后,他跟師傅勤學苦練,吹竽的`本領提高得很快。
春去秋來,時光如梭,一晃三年過去了,他想起了故鄉,想起了受苦的妻兒,想起了幾年前自己所犯下的錯……他覺得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在征得___的同意后,再次回到了皇宮。
看守的侍衛怎會忘記這個欺君罔上的家伙,二話沒說就把他押到了大殿,齊湣王一見這個人,臉上的青筋就爆了出來。南郭先生忙勸皇帝息怒,懇請皇上聽他獨奏一曲,如若驚惹圣上,愿砍下頭顱示眾。看到湣王默認,他拿起了竽開始熟練吹奏,那悠揚的竽聲引來蝴蝶飛舞,恰似“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云飛”。一曲終了,引來雷鳴般的掌聲。齊湣王也開心極了,畢竟是第一次聽到這么好聽的竽聲。
從此,南郭先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那個欺君罔上的人變成了“天下吹竽第一人”。
詳細點評 :
1. 優點 1. 情節富有變化:故事沒有局限于南郭先生在齊國的經歷,而是進一步拓展到趙國、楚國,展現其在不同國家繼續投機取巧的行為,以及后續命運的起伏,使情節更加豐富曲折。例如,描述他在趙國濫 “笛” 充數、楚國濫 “簫” 充數,接連因國君喜好變化而陷入困境,讓讀者感受到他命運的波折。 2. 主題表達清晰:通過南郭先生前期的投機失敗和后期的認錯學藝成功,鮮明地突出了只有通過認真學習、掌握真才實學才能獲得成功的主題,與老師點評 “性格決定命運,南郭先生不學無術,結果可想而知” 相呼應,具有一定教育意義。 3. 心理與動作描寫生動:在描寫南郭先生在山洞生活時,“南郭先生磨啊磨,用力的使勁的磨著,突然磨出了一絲火苗。南郭先生歡喜的跳起來”,對其生火動作和情緒變化描寫細致,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他當時的狀態。 2. 不足 1. 語言表述問題:存在語句不通順、錯別字現象。如 “南郭先生又去農民的田地里偷了些紅薯玉米,但一次不能偷的太多了害怕被發現”,應改為 “南郭先生又去農民的田地里偷了些紅薯、玉米,但一次不能偷太多,害怕被發現”;“郭先生學著別人的樣子吹起了笛子,結果又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中 “郭先生” 應是 “南郭先生”。這些問題影響了文章的流暢性和專業性。 2. 邏輯瑕疵:南郭先生在楚國因濫竽充數被抓要砍頭,在如此絕境下,卻突然轉換場景,直接去找齊湣王認錯,中間缺乏合理過渡,顯得情節跳轉突兀,邏輯不連貫。 3. 故事詳略不當:南郭先生在趙國、楚國的經歷描述相對簡略,只是簡單重復濫竽充數、國君更換喜好后逃跑的情節,而在山洞生活的細節卻著墨較多,重點不突出,影響故事整體的節奏感。 3. 建議 1. 修正語言錯誤:仔細檢查全文,修正錯別字和不通順的語句,確保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提升文章質量。 2. 優化情節邏輯:在南郭先生楚國被抓后,增加合理過渡情節。比如可以寫他在牢中反思自己的過錯,偶然聽聞齊湣王寬厚仁慈,心生希望,通過某種方式成功從楚國逃脫,歷經艱難回到齊國找到齊湣王認錯,使情節發展更自然。 3. 調整詳略安排:簡略山洞生活等次要情節,重點刻畫南郭先生在趙國、楚國濫竽充數的具體表現,如在趙國宮廷吹笛時的緊張偽裝、楚國吹簫時的滑稽模樣等,突出其投機取巧的性格;同時,詳細描寫他向齊湣王認錯后的學藝過程,如學習中的困難、克服困難的努力等,讓故事詳略得當,重點突出。